第36章 故人憶 “我快要娶妻了。”
沈宜棠知道長公主會來, 但沒想到來得這麽快,連一個晚上都沒耽擱。
長公主肯出馬,就意味著事有轉機了。
果然, 主院來人通知過去。沈宜棠簡單梳洗一番,帶著雲岫去了正堂。
出乎意料, 沈執不在, 只有長公主坐在圈椅上,玉手撐著額頭, 一副慵懶模樣。
見到來,長公主微笑道:“沈娘子, 坐呀。”
沈宜棠乍見笑容真切的長公主,有些不習慣, 老老實實行了個禮才坐下。兩人面對面,長公主凝神看, 饒有所思的樣子。
沈宜棠被看得不好意思, 率先開口道:“長公主, 丹藥的事, 我要給您道歉——”
“不要提了,當那件事沒有發生過。”長公主截住, 聲音不容置疑。
沈宜棠聽話地點點頭, 繼續努力討歡喜, “您前段日子送的東西, 我都很喜歡, 謝謝您為我著想, 送那麽多好東西。”
“嗯,小事罷了。”長公主凝眸,“聽說你絕食了一天?”
“是。”
“是裝的吧?”
“……呃?”
“我年輕時為了讓父皇許我嫁給駙馬, 也鬧過絕食。那時候我提前藏好了吃食,一點都沒吃,半分也沒著。”長公主悠悠道來。
沈宜棠不好意思地笑笑,“瞞不過長公主,我確實是裝的,想著能嚇嚇父親。”
長公主道:“我那時絕食了一天半,父皇就讓步了。可我看你啊,就算絕食七八天,也打不來你父親。”
沈宜棠苦笑,“先帝重長公主,令人豔羨。”
長公主看了一會兒,幽幽地嘆口氣,“給沈執當兒,你苦了。”
“謝謝長公主憐惜。”沈宜棠低聲道。
長公主手指輕點太xue,緩緩道:“你和元昭的婚事已經定下了,明日人來換庚帖,我會盡快讓你們早日婚。”
沈宜棠一對杏眸瞬間亮堂起來。
“還有,你父親和你相估計會很尷尬,你今晚收拾一下,明早我派人來接你,親之前,你就住在公主府吧。”長公主微妙的目從的小臉到鎖骨之下,“我也得給你補補。”
......
墨綠的莧菜葉盤臥在紫紅的湯裏,白的蒜瓣被染淺緋,幾種鮮明彩填滿了素白瓷盤,像幅畫似的,清香裏帶著野氣,在一桌素菜裏最亮眼。
“元昭,嘗嘗好不好吃。”
穿麻的老人須發皆似雪白,兩眼斜向下垂著,在水波一樣的層層褶皺之中。說話時,亮的神采從松塌的眼皮裏鑽出來。
昔年位極人臣的盧太傅,如今雖為山居老翁,仍一眼不凡。
晏元昭安坐在茅檐下的石案前,清逸的姿與山間溪風松竹相得益彰。他很給面子地夾了一大筷莧菜,毫不猶豫塞口中,細細嚼咽後贊道:“清新爽口,宜人,太傅手植的野莧和市井宮廷裏的相比,別有異趣。”
太傅呵呵笑道:“你喜歡就好,之前你幾次來夷山,都沒逢上夏天莧菜,這次終于趕上了。我還記得你母親那年來的時候,我也用野莧菜招待的,吃不慣但還勉強去吃,那小臉皺的,眼淚都快掉下來了。”
“不久肚子就不舒服了,可把你父親心疼壞了。宮裏貴人的胃啊,消不了野東西。”
晏元昭笑道:“原來母親還在先生面前鬧過這種笑話。”
太傅笑意愈發地深,“明昌在宮裏長大,我當過幾年的老師,常對我吹胡子瞪眼的。後來嫁了你父親,在我面前如此乖覺,也是一降一了。”
“父親確實能降得住母親。”晏元昭道。
母親貴為金枝玉葉,所踏足之無非宮闕寶殿樓臺玉宇,對街頭陌上與山林鄉野不屑一顧。然而只需父親一句話,便欣然與他同往,提著爬山不在話下。
的公主架子,遇到父親便弭然無形。晏元昭小時候得罪母親,也都習慣找父親求救,百試不爽。
“反過來也一樣,明昌對翊鈞影響很大。你還記得你父親的子嗎?”
晏元昭不假思索,“父親謙謙君子,溫潤如玉。”
所有認識晏翊鈞的人都會這麽評價。
老太傅嘆道:“良玉溫潤剔,裏卻是冷的。翊鈞早慧,十幾歲就看污濁場、無常世事,待人接越是無可指摘,心就越是想逃離紅塵。他上背負著晏家的期待,卻常常和我說要遁道門,或者就和我們老頭子一樣,在山裏彈琴弈棋,不問世事。我說那怎麽行,大周的江山社稷正需要他這樣有才學的年輕人,他也只是搖頭嘆息。”
“是明昌的出現改變了他,明昌上的活力與肆意把他從出世的邊緣拽了回來,他不願為了家族投宦海,卻願意為了明昌的虛榮秉鈞問鼎。一個心思忠純的年輕人執掌刑獄,對百姓來說,是天大的好事,他不知翻了多冤假錯案吶,可惜天不假年……”
太傅適時打住,以一聲嘆裹住了晏翊鈞最終遭歹人行兇死于非命的慟事,又笑道:“人老多啊,說起來就沒完了。”
晏元昭輕聲道:“先生能和我講父親年輕時候的事,我很激。”
他從不知父親還有這樣一面。
父親教他聖人之言,教他仕途經濟,報效朝廷,哪怕帶他游山玩水,修築聽山居,也不曾流出離群索居的避世之意。
太傅幽幽道:“能說的還有好些吶,就說這桌上的莧菜,當初還是翊鈞和阿微幫忙撒的種,了枯,枯了再種,再再枯,一晃就是二十多年。老夫當年居,可也沒想到能活那麽久,白發人送黑發人,阿微和翊鈞兩個小的最先去了,玉溪也跟著走了,算起來,人不如草木啊……”
他晃晃悠悠地站起來,晏元昭起扶他,被他攔住,“元昭,你多吃,老夫先去小憩一會兒攢攢力,下午和你對弈一局!”
小兒將老人送進茅齋,服侍睡下後,出來向晏元昭解釋,“先生現在吃得,睡得多,午覺起碼要睡足一個時辰。”
晏元昭點點頭,“我去外頭走走,待會兒回來陪先生。”
夏日山裏草木明淨,空氣潤,很是舒適。晏元昭帶著白羽繞過院裏綠油油的菜田,推開籬笆門,照著記憶裏的路線爬上東邊的小土坡。
坡上是一片甘棠樹林,的樹枝垂綴著手掌般大小的鮮亮葉子,褚的果實掩映其間。春來時花開如雪,香漫四野,不勝收。晏元昭書房裏掛的山棠圖,就是父親繪的這裏景。
兩人穿過樹林,白羽想起來一事,“郎君,我看您吃了不太傅的野莧菜,不要的吧?您的胃和長公主的一樣,吃不了東西的。”
“自然不要,我哪有那麽貴。”晏元昭道。
林子漸疏,繞過幾棵低矮白楊,一座小土丘映眼簾。
這是琴師玉溪的墳。
白羽從布兜裏拿過供果,仔仔細細擺在墳前,又取出一疊黃白紙錢與香燭,晏元昭用火折子依次點上三炷香,細長的煙篆蜿蜒升空,慢慢地散雲氣裏。
玉溪出士族秦家,他癡迷音律,不肯讀書仕,很早就切斷了和家族的來往,易名周游四方,臨老與好友盧涯相攜歸比鄰而居,死後沒有家族墓地,選擇長眠于夷山。
他與晏翊鈞有師生之誼,晏元昭每登夷山,都會代父祭祀。
燃完香,再燒紙錢。紅亮的焰舌小口吞噬著紙,須臾就吐完燒了的黑燼。
土丘旁還有一個小小的冠冢,冢旁的木碑上寫著冢主的姓名“秦微”。
這就是盧太傅口中的阿微了。
秦微是故丞相秦祈的兒,同晏翊鈞一樣,時敏而好琴,登夷山找玉溪這位遠房親戚求教琴技,先晏翊鈞一步,做了他師姐。
晏元昭沒有見過秦微,但聽父親說過多舛的命途。
秦祈在泰康年間獨攬大權,犯下勾結外族、貪污賄等多項重罪,被腰斬于市,家中男賜死,沒為。秦微年未滿二十就因父禍了教坊司,習自玉溪的一手好琴音從此了取悅達顯貴的工。
四年後,秦微被恩赦放籍從良,可卻在此時被心上人辜負,萬念俱灰下投了水。
的骨一直沒找到,秦家有能力的遠親不願管的事,最後還是晏翊鈞與兩位先生為辦了招魂葬,在夷山上立了冠冢。
晏元昭走到冢前,看向白羽。白羽心領神會,又從布兜裏掏出一些供與紙錢,在冢前擺好燒化。
他家主子善心,每回也順手給這位薄命的秦娘子撒冥幣。
東西燒完,白羽收拾好站起來,忽然看到晏元昭神難看地捂著,忙問:“郎君,您怎麽了?”
晏元昭沒答話,疾步走了幾步,遠離兩座墳塋。白羽跟著跑過去,就見晏元昭扶住一棵楊樹,彎腰吐了出來。
白羽哎唷一聲,急忙遞了帕子,“就是那個野莧菜鬧的!郎君您可別逞能了。”
晏元昭若無其事地直起腰,拿手帕幹淨自己,“太傅心意,豈能辜負。”
他皺眉看了看穢,讓白羽覆土蓋住。兩人沿坡向下找到一小溪,晏元昭用溪水漱口淨面後,才回到太傅的茅齋。
到了下午,小兒拿出晏元昭送的棋,盧太傅養蓄銳,和他用玉棋子殺了一盤,晏元昭不幸慘敗。
老人愉悅不已,“元昭,你棋藝不僅沒進步,還退步了,嗯?”
晏元昭無奈承認,“晚輩平時下得,荒疏了。”
“琴呢,也不怎麽彈了?”
“不彈了。”
晏元昭說完,也覺不好意思,低頭用白玉般的手將兩青白棋子斂盒裏。
太傅搖搖頭,“可惜了。以前我天天聽玉溪彈琴,聽得都膩了,恨不得捂住耳朵不聽。可這麽多年過去,又很是想念,你是玉溪的徒孫,老夫還指你來重現故人之音呢!”
晏元昭低聲道:“先生見諒,晚輩愚鈍,當年隨父親學的琴曲實在不多,若是讓晚輩來彈,恐怕不是重現,反是玷污先生故人之音了。”
太傅寬和笑笑,“好了,老夫不強求!也難怪你沒時間做彈琴下棋這些雅事,你這幾年做史,腳不停歇地幹了好幾件大事,老夫遠在深山都聽聞了。前年出使劍南,為百姓冤理枉,當地人都做歌稱頌你,去冬又彈劾李綬,將其下獄法辦,你幹得很好啊!”
“晚輩在其位謀其事,讓先生見笑了。”晏元昭道。
“你不用謙虛,”太傅道,“嫉惡如仇,不畏強權,說得容易,實踐起來難。不過,你這樣的雷霆手段,把晏仲平嚇壞了吧?他現在還同明昌爭你麽?”
晏元昭笑道:“祖父這兩年的確不再提讓我回晏家的事了。前一陣子,他提醒我過剛易折,讓我學習父親的圓溫文。”
“他是瞎擔心啊。老夫知道你并非蠻幹,直中亦通變。就像你的棋藝雖臭,但棋路不錯,謀定後,留有餘地,一方陷而四方救,這為之道,和下棋也差不多。以老夫來看,你彈奏李綬而未牽扯太多他人,就是已經留餘地了。”
盧太傅雖然退,但江湖之遠則憂其君,對朝堂仍若觀火。
晏元昭坦言,“先生說得不錯,我在收集李綬貪污證據時,拿到了一本關鍵賬簿。簿上記錄了他以太子名義收的賄賂,洋洋灑灑百來條,不僅有地方長送來的進獻,還有許多朝臣參與其中。聖人還健在,半個朝堂就已開始站隊儲君,討好太子了。晚輩萬分厭惡,但還是匿下了賬簿,沒有呈送上去。”
太傅喟嘆道:“提前示好新君,古來有之,但從未如此猖獗過!其中必不了太子授意,這個風氣下,有人攀附求榮,就也有人獻財自保而已。”
晏元昭點頭,“是,賬簿上提到的名字,不乏卓有治績的良臣。”
“你的做法是對的。涉及這麽多臣子,呈上去,聖上也難辦,最多高高舉起輕輕放下,下不理最有可能,天家父子尷尬,太子與朝臣嫉恨,百害無一利。何況這種事,聖上耳清目明,心中有數。”
晏元昭道:“水至清則無魚,晚輩懂這個道理,只是不免惕然心驚。”
“是啊,宦場就是一攤濁水,如果將自守看得最重,那就只能小心翼翼地躲避污泥,舉步維艱。但還有人將做事放在首位,為了能做更大的事,為百姓謀求更多的福祉,願讓自己沾上幾個泥點子。衆人所求不同,所得也不同。”太傅悠悠道。
晏元昭若有所思,“先生所言,晚輩教良多。想古來的能臣良吏,多半是先生所說的後一種人。”
“你和我啊,想到一起去了!”太傅放聲長笑。
小兒適時地過來,撤下棋盤,送上清茶。和暖的夏風從窗裏溜進來,老人面紅潤,白發蒼蒼,笑容歷經歲月,倒顯返璞歸真。
“還有一事要告訴先生。”晏元昭舉杯,角逸出清明的笑意,“我快要娶妻了。”
第36章 故人憶 “我快要娶妻了。”
沈宜棠知道長公主會來, 但沒想到來得這麽快,連一個晚上都沒耽擱。
長公主肯出馬,就意味著事有轉機了。
果然, 主院來人通知過去。沈宜棠簡單梳洗一番,帶著雲岫去了正堂。
出乎意料, 沈執不在, 只有長公主坐在圈椅上,玉手撐著額頭, 一副慵懶模樣。
見到來,長公主微笑道:“沈娘子, 坐呀。”
沈宜棠乍見笑容真切的長公主,有些不習慣, 老老實實行了個禮才坐下。兩人面對面,長公主凝神看, 饒有所思的樣子。
沈宜棠被看得不好意思, 率先開口道:“長公主, 丹藥的事, 我要給您道歉——”
“不要提了,當那件事沒有發生過。”長公主截住, 聲音不容置疑。
沈宜棠聽話地點點頭, 繼續努力討歡喜, “您前段日子送的東西, 我都很喜歡, 謝謝您為我著想, 送那麽多好東西。”
“嗯,小事罷了。”長公主凝眸,“聽說你絕食了一天?”
“是。”
“是裝的吧?”
“……呃?”
“我年輕時為了讓父皇許我嫁給駙馬, 也鬧過絕食。那時候我提前藏好了吃食,一點都沒吃,半分也沒著。”長公主悠悠道來。
沈宜棠不好意思地笑笑,“瞞不過長公主,我確實是裝的,想著能嚇嚇父親。”
長公主道:“我那時絕食了一天半,父皇就讓步了。可我看你啊,就算絕食七八天,也打不來你父親。”
沈宜棠苦笑,“先帝重長公主,令人豔羨。”
長公主看了一會兒,幽幽地嘆口氣,“給沈執當兒,你苦了。”
“謝謝長公主憐惜。”沈宜棠低聲道。
長公主手指輕點太xue,緩緩道:“你和元昭的婚事已經定下了,明日人來換庚帖,我會盡快讓你們早日婚。”
沈宜棠一對杏眸瞬間亮堂起來。
“還有,你父親和你相估計會很尷尬,你今晚收拾一下,明早我派人來接你,親之前,你就住在公主府吧。”長公主微妙的目從的小臉到鎖骨之下,“我也得給你補補。”
......
墨綠的莧菜葉盤臥在紫紅的湯裏,白的蒜瓣被染淺緋,幾種鮮明彩填滿了素白瓷盤,像幅畫似的,清香裏帶著野氣,在一桌素菜裏最亮眼。
“元昭,嘗嘗好不好吃。”
穿麻的老人須發皆似雪白,兩眼斜向下垂著,在水波一樣的層層褶皺之中。說話時,亮的神采從松塌的眼皮裏鑽出來。
昔年位極人臣的盧太傅,如今雖為山居老翁,仍一眼不凡。
晏元昭安坐在茅檐下的石案前,清逸的姿與山間溪風松竹相得益彰。他很給面子地夾了一大筷莧菜,毫不猶豫塞口中,細細嚼咽後贊道:“清新爽口,宜人,太傅手植的野莧和市井宮廷裏的相比,別有異趣。”
太傅呵呵笑道:“你喜歡就好,之前你幾次來夷山,都沒逢上夏天莧菜,這次終于趕上了。我還記得你母親那年來的時候,我也用野莧菜招待的,吃不慣但還勉強去吃,那小臉皺的,眼淚都快掉下來了。”
“不久肚子就不舒服了,可把你父親心疼壞了。宮裏貴人的胃啊,消不了野東西。”
晏元昭笑道:“原來母親還在先生面前鬧過這種笑話。”
太傅笑意愈發地深,“明昌在宮裏長大,我當過幾年的老師,常對我吹胡子瞪眼的。後來嫁了你父親,在我面前如此乖覺,也是一降一了。”
“父親確實能降得住母親。”晏元昭道。
母親貴為金枝玉葉,所踏足之無非宮闕寶殿樓臺玉宇,對街頭陌上與山林鄉野不屑一顧。然而只需父親一句話,便欣然與他同往,提著爬山不在話下。
的公主架子,遇到父親便弭然無形。晏元昭小時候得罪母親,也都習慣找父親求救,百試不爽。
“反過來也一樣,明昌對翊鈞影響很大。你還記得你父親的子嗎?”
晏元昭不假思索,“父親謙謙君子,溫潤如玉。”
所有認識晏翊鈞的人都會這麽評價。
老太傅嘆道:“良玉溫潤剔,裏卻是冷的。翊鈞早慧,十幾歲就看污濁場、無常世事,待人接越是無可指摘,心就越是想逃離紅塵。他上背負著晏家的期待,卻常常和我說要遁道門,或者就和我們老頭子一樣,在山裏彈琴弈棋,不問世事。我說那怎麽行,大周的江山社稷正需要他這樣有才學的年輕人,他也只是搖頭嘆息。”
“是明昌的出現改變了他,明昌上的活力與肆意把他從出世的邊緣拽了回來,他不願為了家族投宦海,卻願意為了明昌的虛榮秉鈞問鼎。一個心思忠純的年輕人執掌刑獄,對百姓來說,是天大的好事,他不知翻了多冤假錯案吶,可惜天不假年……”
太傅適時打住,以一聲嘆裹住了晏翊鈞最終遭歹人行兇死于非命的慟事,又笑道:“人老多啊,說起來就沒完了。”
晏元昭輕聲道:“先生能和我講父親年輕時候的事,我很激。”
他從不知父親還有這樣一面。
父親教他聖人之言,教他仕途經濟,報效朝廷,哪怕帶他游山玩水,修築聽山居,也不曾流出離群索居的避世之意。
太傅幽幽道:“能說的還有好些吶,就說這桌上的莧菜,當初還是翊鈞和阿微幫忙撒的種,了枯,枯了再種,再再枯,一晃就是二十多年。老夫當年居,可也沒想到能活那麽久,白發人送黑發人,阿微和翊鈞兩個小的最先去了,玉溪也跟著走了,算起來,人不如草木啊……”
他晃晃悠悠地站起來,晏元昭起扶他,被他攔住,“元昭,你多吃,老夫先去小憩一會兒攢攢力,下午和你對弈一局!”
小兒將老人送進茅齋,服侍睡下後,出來向晏元昭解釋,“先生現在吃得,睡得多,午覺起碼要睡足一個時辰。”
晏元昭點點頭,“我去外頭走走,待會兒回來陪先生。”
夏日山裏草木明淨,空氣潤,很是舒適。晏元昭帶著白羽繞過院裏綠油油的菜田,推開籬笆門,照著記憶裏的路線爬上東邊的小土坡。
坡上是一片甘棠樹林,的樹枝垂綴著手掌般大小的鮮亮葉子,褚的果實掩映其間。春來時花開如雪,香漫四野,不勝收。晏元昭書房裏掛的山棠圖,就是父親繪的這裏景。
兩人穿過樹林,白羽想起來一事,“郎君,我看您吃了不太傅的野莧菜,不要的吧?您的胃和長公主的一樣,吃不了東西的。”
“自然不要,我哪有那麽貴。”晏元昭道。
林子漸疏,繞過幾棵低矮白楊,一座小土丘映眼簾。
這是琴師玉溪的墳。
白羽從布兜裏拿過供果,仔仔細細擺在墳前,又取出一疊黃白紙錢與香燭,晏元昭用火折子依次點上三炷香,細長的煙篆蜿蜒升空,慢慢地散雲氣裏。
玉溪出士族秦家,他癡迷音律,不肯讀書仕,很早就切斷了和家族的來往,易名周游四方,臨老與好友盧涯相攜歸比鄰而居,死後沒有家族墓地,選擇長眠于夷山。
他與晏翊鈞有師生之誼,晏元昭每登夷山,都會代父祭祀。
燃完香,再燒紙錢。紅亮的焰舌小口吞噬著紙,須臾就吐完燒了的黑燼。
土丘旁還有一個小小的冠冢,冢旁的木碑上寫著冢主的姓名“秦微”。
這就是盧太傅口中的阿微了。
秦微是故丞相秦祈的兒,同晏翊鈞一樣,時敏而好琴,登夷山找玉溪這位遠房親戚求教琴技,先晏翊鈞一步,做了他師姐。
晏元昭沒有見過秦微,但聽父親說過多舛的命途。
秦祈在泰康年間獨攬大權,犯下勾結外族、貪污賄等多項重罪,被腰斬于市,家中男賜死,沒為。秦微年未滿二十就因父禍了教坊司,習自玉溪的一手好琴音從此了取悅達顯貴的工。
四年後,秦微被恩赦放籍從良,可卻在此時被心上人辜負,萬念俱灰下投了水。
的骨一直沒找到,秦家有能力的遠親不願管的事,最後還是晏翊鈞與兩位先生為辦了招魂葬,在夷山上立了冠冢。
晏元昭走到冢前,看向白羽。白羽心領神會,又從布兜裏掏出一些供與紙錢,在冢前擺好燒化。
他家主子善心,每回也順手給這位薄命的秦娘子撒冥幣。
東西燒完,白羽收拾好站起來,忽然看到晏元昭神難看地捂著,忙問:“郎君,您怎麽了?”
晏元昭沒答話,疾步走了幾步,遠離兩座墳塋。白羽跟著跑過去,就見晏元昭扶住一棵楊樹,彎腰吐了出來。
白羽哎唷一聲,急忙遞了帕子,“就是那個野莧菜鬧的!郎君您可別逞能了。”
晏元昭若無其事地直起腰,拿手帕幹淨自己,“太傅心意,豈能辜負。”
他皺眉看了看穢,讓白羽覆土蓋住。兩人沿坡向下找到一小溪,晏元昭用溪水漱口淨面後,才回到太傅的茅齋。
到了下午,小兒拿出晏元昭送的棋,盧太傅養蓄銳,和他用玉棋子殺了一盤,晏元昭不幸慘敗。
老人愉悅不已,“元昭,你棋藝不僅沒進步,還退步了,嗯?”
晏元昭無奈承認,“晚輩平時下得,荒疏了。”
“琴呢,也不怎麽彈了?”
“不彈了。”
晏元昭說完,也覺不好意思,低頭用白玉般的手將兩青白棋子斂盒裏。
太傅搖搖頭,“可惜了。以前我天天聽玉溪彈琴,聽得都膩了,恨不得捂住耳朵不聽。可這麽多年過去,又很是想念,你是玉溪的徒孫,老夫還指你來重現故人之音呢!”
晏元昭低聲道:“先生見諒,晚輩愚鈍,當年隨父親學的琴曲實在不多,若是讓晚輩來彈,恐怕不是重現,反是玷污先生故人之音了。”
太傅寬和笑笑,“好了,老夫不強求!也難怪你沒時間做彈琴下棋這些雅事,你這幾年做史,腳不停歇地幹了好幾件大事,老夫遠在深山都聽聞了。前年出使劍南,為百姓冤理枉,當地人都做歌稱頌你,去冬又彈劾李綬,將其下獄法辦,你幹得很好啊!”
“晚輩在其位謀其事,讓先生見笑了。”晏元昭道。
“你不用謙虛,”太傅道,“嫉惡如仇,不畏強權,說得容易,實踐起來難。不過,你這樣的雷霆手段,把晏仲平嚇壞了吧?他現在還同明昌爭你麽?”
晏元昭笑道:“祖父這兩年的確不再提讓我回晏家的事了。前一陣子,他提醒我過剛易折,讓我學習父親的圓溫文。”
“他是瞎擔心啊。老夫知道你并非蠻幹,直中亦通變。就像你的棋藝雖臭,但棋路不錯,謀定後,留有餘地,一方陷而四方救,這為之道,和下棋也差不多。以老夫來看,你彈奏李綬而未牽扯太多他人,就是已經留餘地了。”
盧太傅雖然退,但江湖之遠則憂其君,對朝堂仍若觀火。
晏元昭坦言,“先生說得不錯,我在收集李綬貪污證據時,拿到了一本關鍵賬簿。簿上記錄了他以太子名義收的賄賂,洋洋灑灑百來條,不僅有地方長送來的進獻,還有許多朝臣參與其中。聖人還健在,半個朝堂就已開始站隊儲君,討好太子了。晚輩萬分厭惡,但還是匿下了賬簿,沒有呈送上去。”
太傅喟嘆道:“提前示好新君,古來有之,但從未如此猖獗過!其中必不了太子授意,這個風氣下,有人攀附求榮,就也有人獻財自保而已。”
晏元昭點頭,“是,賬簿上提到的名字,不乏卓有治績的良臣。”
“你的做法是對的。涉及這麽多臣子,呈上去,聖上也難辦,最多高高舉起輕輕放下,下不理最有可能,天家父子尷尬,太子與朝臣嫉恨,百害無一利。何況這種事,聖上耳清目明,心中有數。”
晏元昭道:“水至清則無魚,晚輩懂這個道理,只是不免惕然心驚。”
“是啊,宦場就是一攤濁水,如果將自守看得最重,那就只能小心翼翼地躲避污泥,舉步維艱。但還有人將做事放在首位,為了能做更大的事,為百姓謀求更多的福祉,願讓自己沾上幾個泥點子。衆人所求不同,所得也不同。”太傅悠悠道。
晏元昭若有所思,“先生所言,晚輩教良多。想古來的能臣良吏,多半是先生所說的後一種人。”
“你和我啊,想到一起去了!”太傅放聲長笑。
小兒適時地過來,撤下棋盤,送上清茶。和暖的夏風從窗裏溜進來,老人面紅潤,白發蒼蒼,笑容歷經歲月,倒顯返璞歸真。
“還有一事要告訴先生。”晏元昭舉杯,角逸出清明的笑意,“我快要娶妻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