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1nbsp;nbsp; 第31章
◎畫像◎
二月初六, 春闈在即。
對于讀書人而言,省試決定命運,所謂“科舉之設, 實用人才之本,而省試最為重事。”[1]
諸州士人,自二月前後抵達汴京,租賃房屋、購置試籃桌椅之類, 等待春闈。[2]
因此科考一事, 耗費甚巨, 貧苦考生或許連家鄉都出不了, 就算歷盡千辛抵達汴京, 也沒有足夠錢財賃房買,不士人臨門一腳, 卻被迫放棄。
寒門難出貴子, 如是而已。
二月初八, 祝無執前往貢院,提前一天號舍, 等待次日開考。
春闈和秋闈一樣, 都是三場九天,期間吃住睡都在號舍,十分耗費氣神。
二月十七,春闈結束,只待一個月後放榜, 便知是金榜題名,還是名落孫山。
這段時日的汴京熱鬧非凡, 除了春闈這件大事外, 還出了另外一樁事——去歲同州通判徇私舞弊, 貪污賄案,終于有了結果。
二月初,通判被押解回京,由刑部大理寺複審,由于證據指向樞使王崇,皇帝十分重視,命各方核查。
為避嫌,王崇暫且卸職居家,無令不得外出。
之前溫幸妤和祝無執雨夜荒寺遇見的刺客,正是王崇派來的。
可惜為之晚矣,王崇沒想到一切都毀在了那好兒子上。
又加皇帝、周士元、林維楨都盼著王崇死,各方勢力都鉚足了勁,彈劾文書如同雪花一樣飄上案,寫滿了王崇為數年貪污賄,甚至賣鬻爵的證據。
樹倒猢猻散,不立場不堅定的王黨,站出來反咬一口,坐實證據,短短月餘,此案定。
王家被抄,族中嫡系男丁皆判秋後于五朝門問斬,其餘流放,眷沒教坊司,歸賤籍。
煊赫數十年的王家,說倒就倒。
有人說是因果報應,有人說不過是大勢所趨,所有人都要他死,他不死也得死。
或許當年他不對國公府手,選擇急流勇退,就不會為下一個“中刺”。
可惜沒有如果,逐權之人終被權力裹挾,走到最後全是不由己。
春闈放榜前,王崇于牢中撞牆自盡,其母其妻隨。主家幾十口人,死的死,瘋的瘋,最後竟不剩幾個了。
王崇此人也是個傳奇,大宋無人不知。
寒門出,及冠之年中狀元,外放期間政績斐然,尤其是做提刑時,斷了不奇案,深當地百姓戴。
沒想到短短三十年,他就從一個民如子的清,了徇私舞弊的佞臣。所謂“白袍點墨,終不可湔”[3]。
坊間傳,王崇死時高呼“貪金帛以累,慕權位而喪德。今臨泉路,方知清白為重,悔之何及!”
對此,祝無執冷笑。
什麽後悔?悔得不過是技不如人。
溫幸妤聽到這些消息,慨之餘,對祝無執的恐懼又增了幾分。
不到兩年,祝無執就從泥潭爬出,手刃第一個仇敵,這是怎樣的心智和謀略才能做到的事。
未免太過可怕。
王崇死那天的深夜,祝無執帶著溫幸妤去了祖母墓前祭拜,坐至天明。看著冰冷的墓碑,他郁氣難解。養大他的祖母,唯一真心實意對他好的親人,本該頤養天年,卻被活活死。
他焉能不恨?
說起來,當年要不是祖母著,他也不會乖乖為皇帝做事。事實證明,人善被人欺,退讓換來的是這些人變本加厲。
國公府覆滅他不在乎,他唯恨這些人死祖母。
第二日天際泛起魚肚白,他沉默帶溫幸妤回了府邸,眼底一片。
遲早有一天,他會挨個摘下這些人的項上人頭,以祖母在天之靈。
*
王崇下馬後,樞使之位空懸,最後聖上詔林維楨京接任。
林維楨這個年逾四十,不顯山水的寒門員,似乎了這場鬥爭最大的贏家。林府門庭若市,皆是試探討好之輩。
周士元本想在王崇死後就理祝無執,這下卻不得不擱置,把目放在林維楨上。
三月中旬,春闈放榜。
此次上榜士子共二百三十名,祝無執位列榜首,拿下會元。沈為開再次位列第二。
汴京員無人不知,所謂的“陸觀瀾”就是當初的國公府世子祝無執。
可同平章事周士元不說、皇帝不說,連新上任的樞使林維楨也不說,其他低品員又如何敢置喙?
指鹿為馬,理所當然。
不小暗中揣度祝無執是誰的人,思索要不要趁此機會討好接近,說不定日後就能乘了東風,青雲直上。
溫幸妤這段時日,一直在家待著。祝無執言汴京人多眼雜,以出去賣香或會引來禍患為由,讓出門。
不能不聽,極出門,每日不是發呆就是看制香古籍,有時會讓靜月講講外面的事,好推斷大致還有多久能離開。
祝無執這兩個月來都很忙,早出晚歸,腳不沾地。有時候回家後,溫幸妤已經睡。
二人的每日的流,竟超不過十句。
溫幸妤對此很滿意。
不知該如何跟他相,這樣最好,兩人間不會有太多牽扯。等他報完仇,會留下這兩年攢的銀錢,同他兩清,而後離開。
*
四月初,殿試。
次日夜,祝無執閑賦家中。
庭院銀月高懸,新蟬低鳴,芭蕉濃綠,花香陣陣。
還有幾日立夏,天氣熱了起來,梅子潤了幾個月的春雨,飽滿酸甜,正適合做酸梅湯。
溫幸妤差靜月買了些梅子,煮了一大鍋酸梅湯,又放在井中沁了,用來消暑解膩。
煮好後,先端了一碗給祝無執。
書房燈火明亮,祝無執一天水碧直裰立于案前,面前擺著上好的絹紋宣,似乎是想畫什麽,卻遲遲未提筆。
溫幸妤叩門而,端著小茶盤,輕輕擱在案邊,溫聲道:“這是廚房新做的酸梅湯,用井水沁過,正好口,您試試罷?”
祝無執垂眼瞥去,微蹙的眉舒展開來。
青白釉瓣蓮紋花口小碗中,褐的湯輕輕波,被燈火一照,清明亮,看著十分爽口。
他嗯了一聲,端起來喝了,目卻黏在人上。
淺青羅,淡藍山茶花刺繡褙子,玉臂半,木簪斜,烏發松松挽就。杏眼澄澈,若含丹。
纖秀若湖畔青竹,嫻靜若花照水。
燈下觀人,平添幾分好。
祝無執結輕滾,眸漸深。
溫幸妤被這目盯的渾不自在,拿起小茶盤,低頭道:“您忙,我先出去了。”
祝無執掃過攥茶盤邊緣的手指,笑道:“別急,我有一事相求。”
溫幸妤咬著停步,心跳如雷:“您說。”
祝無執但笑不語,手折下窗臺上瓷瓶中的白海棠。
他緩步行至溫幸妤前,將手中海棠別至鬢邊。
檀香襲來,溫幸妤後退半步,避開他的手,聲音發:“我先出去了。”
說罷,就要落荒而逃。
祝無執角下落,一把扣住的手臂,將人直接轉了過來,拉至前。
他似笑非笑,俯把海棠在發間,凝視著發白的臉,緩慢道:“躲什麽?這海棠襯你。”
溫熱指尖蹭過耳廓,頭上的海棠花好似千金重,不敢擡頭。
想扯出一個笑,卻怎麽都笑不出來。
祝無執仿佛沒有發現似的,松開鉗制的手,兀自轉,語氣不明:“躺窗邊小榻上,我要作畫。”
溫幸妤一愣,輕輕松了口氣。
不敢忤逆他,轉走到窗邊的小榻跟前,側躺上去。
祝無執站在案前,見溫幸妤渾僵好似木偶,他親昵笑罵:“放松些,我又不會吃了你。”
“閉眼,以手撐頭,不要。”
溫幸妤強行下不適,按照他的要求擺好作。
祝無執有打量了幾眼,滿意頷首。
榻上人橫臥,羅如水,烏發堆疊若流雲,鬢邊海棠映著勝雪,眉眼輕闔,似睡非睡,恍若春困。
後軒窗半開,有花樹探枝,明月銀輝灑落,為鍍上一層銀紗,飄飄然也。
他提筆沾墨,細細勾勒。
溫幸妤躺在榻上,不一會就手臂發酸,可卻不敢,思緒繚。
他為何要為作畫?
為何會語氣親昵,舉止輕佻。
額頭有細汗滲出,嚨幹,一顆心七上八下。
祝無執不知溫幸妤所想,一心一意作畫,想著等來日行納妾禮後,將這畫掛在房中,日日觀賞。
夜漸深,只差描摹出眉眼,人夏困圖即可躍然紙上。
正筆,門外忽傳來靜月的聲音。
“大人,門外有人找,說是馮志恩。”
祝無執筆鋒驟頓,等回過神來,畫上已多了黃豆大的墨跡。
他面不虞,著臉擱下筆。
溫幸妤坐起來,了酸痛的手臂,就見祝無執走到門跟前,臉不大好看。
“你先歇息,不必等我。”
說罷,他開門離去。
溫幸妤愣了一瞬,提著的那顆心緩緩落下。
可算是走了。
站起來,走到案邊,拿小茶盤和瓷碗離開,餘瞥見了鋪在案上的畫。
猶豫片刻,走到畫前,細細打量。
俄而,輕輕垂眼。
則矣,卻不像。
雖然還未畫眼睛,但可以看出畫中之人秀雅。
半晌,搖了搖頭,拿著小茶盤出了書房。
祝無執畫的,是他心中的,不是真正的。
*
宅院外,月淡薄,有輛馬車停在門口。
一著錦袍,白面無須,形幹瘦,年逾五十的男人立在門邊上,正是皇帝邊的大太監馮振。
祝無執推門出去,掃視了幾眼馮振,笑道:“馮公深夜蒞臨,所為何事?”
馮振堆起個笑,掌心朝上引祝無執上車:“是主子念著您,特來邀您一敘。”
祝無執淡笑頷首:“我也很想念他老人家。”
說罷,他掀袍上了馬車,馮振隨其後。
馬車行出小巷,避開大街,繞至小路。
馮振打量著面前的青年,見他面不改,眉眼沉靜,心中不由贊賞。
短短兩年就重回汴京,不可謂不驚人。
他低聲恭敬道:“周士元在京中眼線甚廣,奴才廢了些工夫才將人引開,為了不引人注目,委屈您同奴才共乘一車,世子莫怪。”
祝無執面平和,客氣笑道:“您這是哪的話?我如今不過小小貢士,能勞您深夜來邀,已是榮幸。”
馮振覺得此子的確能屈能,說不定會有大作為。
他主賣好:“世子客氣了,陛下可心疼您,還未定下三甲,就急著見您。”
祝無執瞥了馮振一眼,笑得溫良:“多謝馮都知提點。”
馮振陪伴皇帝側三十餘年,事圓,為人低調。這次向他賣好,也不過是“押寶”。
馮振意圖效仿前朝太監劉貫,把手進朝堂。
半個時辰後,馬車行至皇宮左掖門,祝無執和馮振換乘轎,穿過甬道,抵達廷福寧殿。
祝無執下了轎,眺目去。
春末夏初,月溶溶,福寧殿琉璃瓦映著清輝,檐下宮燈次第點亮,宛若紅眼。
眸中閃過諷意,他拾階而上,立于門邊,等馮振進去通稟。
頃,殿門開了個,馮振佝著子出來,朝祝無執低聲道:“陛下喚您進去。”
祝無執頷首,過門檻,側進殿。
殿香爐吞吐沉水香,青煙裊裊,蒼老帝王端坐案前,耷拉的眼皮下,雙目渾濁。
祝無執徑直走到案前,跪地叩拜。
“臣見過陛下,陛下萬歲。”
燭火于案搖曳出長影,皇帝趙迥睨著座下青年,眸如古井。
俄而,他笑著擡手:“一年多不見,你倒是收斂了子。”
“起來吧。”
祝無執起,恭敬垂首:“臣那時年輕氣盛不懂事。”
趙迥嘆息一聲,似有些慨:“苦難迫人長,你莫要怪朕。”
說著,他目幽遠,語氣蒼涼:“朕老了,有些事縱使想管,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。”
“好在你爭氣,不枉朕費心費力從王周手上保下你。”
祝無執心中冷笑,面上卻依舊恭敬,他道:“若不是陛下念著舊,臣早了五朝門亡魂。”
“是陛下給了臣活命的機會。”
說著,他作揖鄭重道:“臣今後定為陛下效犬馬之勞,萬死不辭。”
趙迥笑了笑,和藹道:“什麽死的活的,沒得晦氣。”
“你母親是朕外甥,你也算是朕半個孫兒,朕不保你保誰?”
祝無執道:“陛下心慈。”
趙迥笑罵道:“行了,盡說些客套話。”
說著,他正了神:“你應該知道,國公府覆滅乃王周手筆,現王崇已死,周士元大肆結黨,且視你為眼中釘。”
“若再不阻攔,皇權怕是要盡數落他手中,而你…焉有活路?”
趙迥撐著案站起來,明黃常服空掛在肩頭:
“你同朕乃脈至親,朕就不拐彎抹角。此次召你來,是想問你可願替朕、替天下百姓斬盡佞,還大宋海清河晏。”
殿沉水香沉悶,祝無執佯裝震驚擡頭,轉而退後兩步袍跪下。
玉磚的涼意滲進骨髓,他聽見自己間滾出的嗓音喑啞:“謝陛下信任,臣定不負所托!”
趙迥滿意頷首,笑道:“起來吧,朕信你。”
“明日放榜,可猜得到朕點了誰為狀元?”
祝無執思索片刻後,回道:“許是沈為開?臣聽聞此人五經策論皆上乘。”
趙迥道:“不錯,是他。”
說著,他端詳著祝無執的臉,意味深長:“朕本想點你為狀元,但又思及不能浪費你這副好容貌,故而點了探花。”
祝無執早有預料,他道:“謝陛下隆恩。”
趙迥見祝無執面恭敬依舊,心下滿意。
要知道這小子子乖張,行事恣睢,若是過去,定會把不滿寫在面上。
如今經歷磨難,負仇,倒是懂得了斂和謙遜。
趙迥做了二十多年皇帝,深知祝無執不過是同他虛與委蛇。
但那又如何?祝無執想要報了國公府的仇,只能做他手裏的刀。
等除去周士元,這把刀折了便是。
一個無依無靠的小吏,是翻不出什麽風浪的。
他擺了擺手:“退下吧。”
祝無執躬後退,到殿門口,才轉開門出去。
出宮時更深重,馬車一路行出掖門,街兩側槐樹簌簌落花。
回到家中,他平和的臉一點點了下去。
狗皇帝。
敢用他這把刀,那就要做好被反噬的準備。
他冷笑一聲,闊步行至主屋。
屋昏暗,僅點著一盞油燈,值夜的仆人見祝無執回來,立馬爬起來備水。
祝無執沐浴後,回到間。
他熄了油燈,取下玉鈎上的幔帳,躺在溫幸妤側。
小小一方床榻,二人隔被而眠,他看著人在牆角,忍了又忍,還是沒忍住。
掀開的被子,長臂一,把人直接撈進懷裏。
溫幸妤驚醒,後背已經上了溫熱膛,一條手臂橫在頸下,一條箍在腰腹間,力道極大。
一下清醒了,驚慌掙紮:“放,放手!”
祝無執把下抵在發頂,低啞道:“別,讓我抱一會。”
“我今日…進宮了,你讓我抱一會罷,就一會。”
嗓音低啞,含著濃濃的疲憊和痛苦,還有令人心的祈求之意。
和平日裏矜傲孤高的樣子,極為不同。
溫幸妤愣了一會,想起來祝無執和皇室的關系,到底心了,沒有再掙紮。
後背的膛熱得像一團火,好似要將燙化。
咬著瓣,渾僵。
黑暗之中,祝無執角微勾。
溫香玉在懷,心底翻湧的戾氣一點點被制,轉而升起難捱的燥熱。
腹相,他結滾,忽然口中發幹,得厲害。
半晌,他松開了手,呼吸微重:“睡吧。”
溫幸妤如蒙大赦,也不管熱不熱,迅速把自己裹進被子,在最側。
祝無執看著避如蛇蠍的樣子,輕笑一聲。
同榻而眠一載有餘,還是這副樣子。
也太遲鈍古板。
過了一會,他坐起,喚外間值夜的仆人。
“備水,我要沐浴。”
仆人正打盹兒,就被嚇醒了,一骨碌翻起來,滿臉疑的去燒熱水。
不是才沐浴過嗎,怎麽又來?現在只是初夏,也沒多熱吧。
溫幸妤在角落裝睡,生怕祝無執又做些什麽。
心驚膽戰躺了許久,抵不住困意來襲,沉沉睡去。
*
翌日,禮部南院東牆榜。
報榜人著服,持黃榜和喜帖,沿途鳴鑼宣告喜訊,至祝無執所居宅院。
溫幸妤按習俗給報榜人散了紅封,祝無執著進士服前往東華門,等候金殿傳臚。
唱名賜及第後,便是馬游街,從崇政殿出東華門,接著從東華門到期集所。
街兩側滿了觀狀元游街的百姓,鞭炮齊鳴,花瓣彩帶四灑,歡呼聲與鑼鼓聲織如雷。
有孩騎在父親肩頭張,未出閣的姑娘們更是大膽求親,無數香囊絹花拋至馬上英才。
祝無執早早為溫幸妤定了雅間,窗戶正臨街,視野極佳。
溫幸妤立在窗前,遠遠就看到了意氣風發的三人。
沈為開為首,披紅戴花坐在馬背上,玉面明秀若朝霞,笑著跟旁邊的百姓招手回應。
兩側小樓、街邊皆有子扔去香囊,沈為開邊梨渦淺淺,卻一個都不接,目巡過兩側樓宇窗欞,尋找著悉面容。
祝無執騎著高頭大馬,綠袍紅綢,頭戴簪花,端的是玉質金相,氣度斐然。
按道理,人生喜事不過有三——他鄉遇故知,房花燭夜,金榜題名時。可祝無執這個探花郎卻神態散漫淡漠,偏頭避開飛來的香囊絹花時,還有厭煩。
直到行至茶樓附近,他擡眼遙遙去。
二人視線相撞,祝無執冷漠眸霎時和,直勾勾盯著溫幸妤,角彎起個淺淡的弧度。
溫幸妤被看得心口一跳,扶著窗框的手指微蜷。微微避開了眼,躲避著如有實質的視線。
沈為開也看到了窗邊人影,他眼睛一亮,朝溫幸妤揮手,笑著了聲“阿鶯姐”。
街上太喧鬧,溫幸妤沒聽清,卻認出了口型,于是禮貌笑了笑,擡臂揮了揮手。
祝無執看向沈為開,烏沉的眸子劃過戾氣,轉而恢複如常。
沈為開覺到對方的惡意,卻毫不在意,甚至回頭出個笑。
祝無執打量著對方挑釁的表,輕嗤一聲。
什麽貨,也敢覬覦他的人。
*
按照舊制,游街有三日。
這三日來,宅中飛來無數宴。
祝無執都沒搭理。
第四日,皇帝在瓊林苑宴請新及第的進士,是為瓊林宴。
月如水,庭院綠蔭垂垂,花香流轉門扉窗。
溫幸妤正斜倚在羅漢榻上繡香囊,就見祝無執推門進來。
許是吃了酒,昏黃燈火下,青年眸不似平日清明,玉面微紅,熏熏然也。
溫幸妤站起,正喚靜月端醒酒湯來,青年就大步行來,扣住了的手腕,輕輕一扯,將拽懷中。
他俯,瓣在耳側,沉郁低啞:“終于…走到這一步了。”
“妤娘,你歡喜否?”
【作者有話說】
[1]出自《宋會要輯稿》
[2]化用自《夢梁錄》卷二中記載的容
[3]出自《四友齋叢說》
這章科舉相關容皆仿北宋。
對不住寶們,劇線有點卡,寫太久了[哭],原諒我[可憐]。
31nbsp;nbsp; 第31章
◎畫像◎
二月初六, 春闈在即。
對于讀書人而言,省試決定命運,所謂“科舉之設, 實用人才之本,而省試最為重事。”[1]
諸州士人,自二月前後抵達汴京,租賃房屋、購置試籃桌椅之類, 等待春闈。[2]
因此科考一事, 耗費甚巨, 貧苦考生或許連家鄉都出不了, 就算歷盡千辛抵達汴京, 也沒有足夠錢財賃房買,不士人臨門一腳, 卻被迫放棄。
寒門難出貴子, 如是而已。
二月初八, 祝無執前往貢院,提前一天號舍, 等待次日開考。
春闈和秋闈一樣, 都是三場九天,期間吃住睡都在號舍,十分耗費氣神。
二月十七,春闈結束,只待一個月後放榜, 便知是金榜題名,還是名落孫山。
這段時日的汴京熱鬧非凡, 除了春闈這件大事外, 還出了另外一樁事——去歲同州通判徇私舞弊, 貪污賄案,終于有了結果。
二月初,通判被押解回京,由刑部大理寺複審,由于證據指向樞使王崇,皇帝十分重視,命各方核查。
為避嫌,王崇暫且卸職居家,無令不得外出。
之前溫幸妤和祝無執雨夜荒寺遇見的刺客,正是王崇派來的。
可惜為之晚矣,王崇沒想到一切都毀在了那好兒子上。
又加皇帝、周士元、林維楨都盼著王崇死,各方勢力都鉚足了勁,彈劾文書如同雪花一樣飄上案,寫滿了王崇為數年貪污賄,甚至賣鬻爵的證據。
樹倒猢猻散,不立場不堅定的王黨,站出來反咬一口,坐實證據,短短月餘,此案定。
王家被抄,族中嫡系男丁皆判秋後于五朝門問斬,其餘流放,眷沒教坊司,歸賤籍。
煊赫數十年的王家,說倒就倒。
有人說是因果報應,有人說不過是大勢所趨,所有人都要他死,他不死也得死。
或許當年他不對國公府手,選擇急流勇退,就不會為下一個“中刺”。
可惜沒有如果,逐權之人終被權力裹挾,走到最後全是不由己。
春闈放榜前,王崇于牢中撞牆自盡,其母其妻隨。主家幾十口人,死的死,瘋的瘋,最後竟不剩幾個了。
王崇此人也是個傳奇,大宋無人不知。
寒門出,及冠之年中狀元,外放期間政績斐然,尤其是做提刑時,斷了不奇案,深當地百姓戴。
沒想到短短三十年,他就從一個民如子的清,了徇私舞弊的佞臣。所謂“白袍點墨,終不可湔”[3]。
坊間傳,王崇死時高呼“貪金帛以累,慕權位而喪德。今臨泉路,方知清白為重,悔之何及!”
對此,祝無執冷笑。
什麽後悔?悔得不過是技不如人。
溫幸妤聽到這些消息,慨之餘,對祝無執的恐懼又增了幾分。
不到兩年,祝無執就從泥潭爬出,手刃第一個仇敵,這是怎樣的心智和謀略才能做到的事。
未免太過可怕。
王崇死那天的深夜,祝無執帶著溫幸妤去了祖母墓前祭拜,坐至天明。看著冰冷的墓碑,他郁氣難解。養大他的祖母,唯一真心實意對他好的親人,本該頤養天年,卻被活活死。
他焉能不恨?
說起來,當年要不是祖母著,他也不會乖乖為皇帝做事。事實證明,人善被人欺,退讓換來的是這些人變本加厲。
國公府覆滅他不在乎,他唯恨這些人死祖母。
第二日天際泛起魚肚白,他沉默帶溫幸妤回了府邸,眼底一片。
遲早有一天,他會挨個摘下這些人的項上人頭,以祖母在天之靈。
*
王崇下馬後,樞使之位空懸,最後聖上詔林維楨京接任。
林維楨這個年逾四十,不顯山水的寒門員,似乎了這場鬥爭最大的贏家。林府門庭若市,皆是試探討好之輩。
周士元本想在王崇死後就理祝無執,這下卻不得不擱置,把目放在林維楨上。
三月中旬,春闈放榜。
此次上榜士子共二百三十名,祝無執位列榜首,拿下會元。沈為開再次位列第二。
汴京員無人不知,所謂的“陸觀瀾”就是當初的國公府世子祝無執。
可同平章事周士元不說、皇帝不說,連新上任的樞使林維楨也不說,其他低品員又如何敢置喙?
指鹿為馬,理所當然。
不小暗中揣度祝無執是誰的人,思索要不要趁此機會討好接近,說不定日後就能乘了東風,青雲直上。
溫幸妤這段時日,一直在家待著。祝無執言汴京人多眼雜,以出去賣香或會引來禍患為由,讓出門。
不能不聽,極出門,每日不是發呆就是看制香古籍,有時會讓靜月講講外面的事,好推斷大致還有多久能離開。
祝無執這兩個月來都很忙,早出晚歸,腳不沾地。有時候回家後,溫幸妤已經睡。
二人的每日的流,竟超不過十句。
溫幸妤對此很滿意。
不知該如何跟他相,這樣最好,兩人間不會有太多牽扯。等他報完仇,會留下這兩年攢的銀錢,同他兩清,而後離開。
*
四月初,殿試。
次日夜,祝無執閑賦家中。
庭院銀月高懸,新蟬低鳴,芭蕉濃綠,花香陣陣。
還有幾日立夏,天氣熱了起來,梅子潤了幾個月的春雨,飽滿酸甜,正適合做酸梅湯。
溫幸妤差靜月買了些梅子,煮了一大鍋酸梅湯,又放在井中沁了,用來消暑解膩。
煮好後,先端了一碗給祝無執。
書房燈火明亮,祝無執一天水碧直裰立于案前,面前擺著上好的絹紋宣,似乎是想畫什麽,卻遲遲未提筆。
溫幸妤叩門而,端著小茶盤,輕輕擱在案邊,溫聲道:“這是廚房新做的酸梅湯,用井水沁過,正好口,您試試罷?”
祝無執垂眼瞥去,微蹙的眉舒展開來。
青白釉瓣蓮紋花口小碗中,褐的湯輕輕波,被燈火一照,清明亮,看著十分爽口。
他嗯了一聲,端起來喝了,目卻黏在人上。
淺青羅,淡藍山茶花刺繡褙子,玉臂半,木簪斜,烏發松松挽就。杏眼澄澈,若含丹。
纖秀若湖畔青竹,嫻靜若花照水。
燈下觀人,平添幾分好。
祝無執結輕滾,眸漸深。
溫幸妤被這目盯的渾不自在,拿起小茶盤,低頭道:“您忙,我先出去了。”
祝無執掃過攥茶盤邊緣的手指,笑道:“別急,我有一事相求。”
溫幸妤咬著停步,心跳如雷:“您說。”
祝無執但笑不語,手折下窗臺上瓷瓶中的白海棠。
他緩步行至溫幸妤前,將手中海棠別至鬢邊。
檀香襲來,溫幸妤後退半步,避開他的手,聲音發:“我先出去了。”
說罷,就要落荒而逃。
祝無執角下落,一把扣住的手臂,將人直接轉了過來,拉至前。
他似笑非笑,俯把海棠在發間,凝視著發白的臉,緩慢道:“躲什麽?這海棠襯你。”
溫熱指尖蹭過耳廓,頭上的海棠花好似千金重,不敢擡頭。
想扯出一個笑,卻怎麽都笑不出來。
祝無執仿佛沒有發現似的,松開鉗制的手,兀自轉,語氣不明:“躺窗邊小榻上,我要作畫。”
溫幸妤一愣,輕輕松了口氣。
不敢忤逆他,轉走到窗邊的小榻跟前,側躺上去。
祝無執站在案前,見溫幸妤渾僵好似木偶,他親昵笑罵:“放松些,我又不會吃了你。”
“閉眼,以手撐頭,不要。”
溫幸妤強行下不適,按照他的要求擺好作。
祝無執有打量了幾眼,滿意頷首。
榻上人橫臥,羅如水,烏發堆疊若流雲,鬢邊海棠映著勝雪,眉眼輕闔,似睡非睡,恍若春困。
後軒窗半開,有花樹探枝,明月銀輝灑落,為鍍上一層銀紗,飄飄然也。
他提筆沾墨,細細勾勒。
溫幸妤躺在榻上,不一會就手臂發酸,可卻不敢,思緒繚。
他為何要為作畫?
為何會語氣親昵,舉止輕佻。
額頭有細汗滲出,嚨幹,一顆心七上八下。
祝無執不知溫幸妤所想,一心一意作畫,想著等來日行納妾禮後,將這畫掛在房中,日日觀賞。
夜漸深,只差描摹出眉眼,人夏困圖即可躍然紙上。
正筆,門外忽傳來靜月的聲音。
“大人,門外有人找,說是馮志恩。”
祝無執筆鋒驟頓,等回過神來,畫上已多了黃豆大的墨跡。
他面不虞,著臉擱下筆。
溫幸妤坐起來,了酸痛的手臂,就見祝無執走到門跟前,臉不大好看。
“你先歇息,不必等我。”
說罷,他開門離去。
溫幸妤愣了一瞬,提著的那顆心緩緩落下。
可算是走了。
站起來,走到案邊,拿小茶盤和瓷碗離開,餘瞥見了鋪在案上的畫。
猶豫片刻,走到畫前,細細打量。
俄而,輕輕垂眼。
則矣,卻不像。
雖然還未畫眼睛,但可以看出畫中之人秀雅。
半晌,搖了搖頭,拿著小茶盤出了書房。
祝無執畫的,是他心中的,不是真正的。
*
宅院外,月淡薄,有輛馬車停在門口。
一著錦袍,白面無須,形幹瘦,年逾五十的男人立在門邊上,正是皇帝邊的大太監馮振。
祝無執推門出去,掃視了幾眼馮振,笑道:“馮公深夜蒞臨,所為何事?”
馮振堆起個笑,掌心朝上引祝無執上車:“是主子念著您,特來邀您一敘。”
祝無執淡笑頷首:“我也很想念他老人家。”
說罷,他掀袍上了馬車,馮振隨其後。
馬車行出小巷,避開大街,繞至小路。
馮振打量著面前的青年,見他面不改,眉眼沉靜,心中不由贊賞。
短短兩年就重回汴京,不可謂不驚人。
他低聲恭敬道:“周士元在京中眼線甚廣,奴才廢了些工夫才將人引開,為了不引人注目,委屈您同奴才共乘一車,世子莫怪。”
祝無執面平和,客氣笑道:“您這是哪的話?我如今不過小小貢士,能勞您深夜來邀,已是榮幸。”
馮振覺得此子的確能屈能,說不定會有大作為。
他主賣好:“世子客氣了,陛下可心疼您,還未定下三甲,就急著見您。”
祝無執瞥了馮振一眼,笑得溫良:“多謝馮都知提點。”
馮振陪伴皇帝側三十餘年,事圓,為人低調。這次向他賣好,也不過是“押寶”。
馮振意圖效仿前朝太監劉貫,把手進朝堂。
半個時辰後,馬車行至皇宮左掖門,祝無執和馮振換乘轎,穿過甬道,抵達廷福寧殿。
祝無執下了轎,眺目去。
春末夏初,月溶溶,福寧殿琉璃瓦映著清輝,檐下宮燈次第點亮,宛若紅眼。
眸中閃過諷意,他拾階而上,立于門邊,等馮振進去通稟。
頃,殿門開了個,馮振佝著子出來,朝祝無執低聲道:“陛下喚您進去。”
祝無執頷首,過門檻,側進殿。
殿香爐吞吐沉水香,青煙裊裊,蒼老帝王端坐案前,耷拉的眼皮下,雙目渾濁。
祝無執徑直走到案前,跪地叩拜。
“臣見過陛下,陛下萬歲。”
燭火于案搖曳出長影,皇帝趙迥睨著座下青年,眸如古井。
俄而,他笑著擡手:“一年多不見,你倒是收斂了子。”
“起來吧。”
祝無執起,恭敬垂首:“臣那時年輕氣盛不懂事。”
趙迥嘆息一聲,似有些慨:“苦難迫人長,你莫要怪朕。”
說著,他目幽遠,語氣蒼涼:“朕老了,有些事縱使想管,也是心有餘而力不足。”
“好在你爭氣,不枉朕費心費力從王周手上保下你。”
祝無執心中冷笑,面上卻依舊恭敬,他道:“若不是陛下念著舊,臣早了五朝門亡魂。”
“是陛下給了臣活命的機會。”
說著,他作揖鄭重道:“臣今後定為陛下效犬馬之勞,萬死不辭。”
趙迥笑了笑,和藹道:“什麽死的活的,沒得晦氣。”
“你母親是朕外甥,你也算是朕半個孫兒,朕不保你保誰?”
祝無執道:“陛下心慈。”
趙迥笑罵道:“行了,盡說些客套話。”
說著,他正了神:“你應該知道,國公府覆滅乃王周手筆,現王崇已死,周士元大肆結黨,且視你為眼中釘。”
“若再不阻攔,皇權怕是要盡數落他手中,而你…焉有活路?”
趙迥撐著案站起來,明黃常服空掛在肩頭:
“你同朕乃脈至親,朕就不拐彎抹角。此次召你來,是想問你可願替朕、替天下百姓斬盡佞,還大宋海清河晏。”
殿沉水香沉悶,祝無執佯裝震驚擡頭,轉而退後兩步袍跪下。
玉磚的涼意滲進骨髓,他聽見自己間滾出的嗓音喑啞:“謝陛下信任,臣定不負所托!”
趙迥滿意頷首,笑道:“起來吧,朕信你。”
“明日放榜,可猜得到朕點了誰為狀元?”
祝無執思索片刻後,回道:“許是沈為開?臣聽聞此人五經策論皆上乘。”
趙迥道:“不錯,是他。”
說著,他端詳著祝無執的臉,意味深長:“朕本想點你為狀元,但又思及不能浪費你這副好容貌,故而點了探花。”
祝無執早有預料,他道:“謝陛下隆恩。”
趙迥見祝無執面恭敬依舊,心下滿意。
要知道這小子子乖張,行事恣睢,若是過去,定會把不滿寫在面上。
如今經歷磨難,負仇,倒是懂得了斂和謙遜。
趙迥做了二十多年皇帝,深知祝無執不過是同他虛與委蛇。
但那又如何?祝無執想要報了國公府的仇,只能做他手裏的刀。
等除去周士元,這把刀折了便是。
一個無依無靠的小吏,是翻不出什麽風浪的。
他擺了擺手:“退下吧。”
祝無執躬後退,到殿門口,才轉開門出去。
出宮時更深重,馬車一路行出掖門,街兩側槐樹簌簌落花。
回到家中,他平和的臉一點點了下去。
狗皇帝。
敢用他這把刀,那就要做好被反噬的準備。
他冷笑一聲,闊步行至主屋。
屋昏暗,僅點著一盞油燈,值夜的仆人見祝無執回來,立馬爬起來備水。
祝無執沐浴後,回到間。
他熄了油燈,取下玉鈎上的幔帳,躺在溫幸妤側。
小小一方床榻,二人隔被而眠,他看著人在牆角,忍了又忍,還是沒忍住。
掀開的被子,長臂一,把人直接撈進懷裏。
溫幸妤驚醒,後背已經上了溫熱膛,一條手臂橫在頸下,一條箍在腰腹間,力道極大。
一下清醒了,驚慌掙紮:“放,放手!”
祝無執把下抵在發頂,低啞道:“別,讓我抱一會。”
“我今日…進宮了,你讓我抱一會罷,就一會。”
嗓音低啞,含著濃濃的疲憊和痛苦,還有令人心的祈求之意。
和平日裏矜傲孤高的樣子,極為不同。
溫幸妤愣了一會,想起來祝無執和皇室的關系,到底心了,沒有再掙紮。
後背的膛熱得像一團火,好似要將燙化。
咬著瓣,渾僵。
黑暗之中,祝無執角微勾。
溫香玉在懷,心底翻湧的戾氣一點點被制,轉而升起難捱的燥熱。
腹相,他結滾,忽然口中發幹,得厲害。
半晌,他松開了手,呼吸微重:“睡吧。”
溫幸妤如蒙大赦,也不管熱不熱,迅速把自己裹進被子,在最側。
祝無執看著避如蛇蠍的樣子,輕笑一聲。
同榻而眠一載有餘,還是這副樣子。
也太遲鈍古板。
過了一會,他坐起,喚外間值夜的仆人。
“備水,我要沐浴。”
仆人正打盹兒,就被嚇醒了,一骨碌翻起來,滿臉疑的去燒熱水。
不是才沐浴過嗎,怎麽又來?現在只是初夏,也沒多熱吧。
溫幸妤在角落裝睡,生怕祝無執又做些什麽。
心驚膽戰躺了許久,抵不住困意來襲,沉沉睡去。
*
翌日,禮部南院東牆榜。
報榜人著服,持黃榜和喜帖,沿途鳴鑼宣告喜訊,至祝無執所居宅院。
溫幸妤按習俗給報榜人散了紅封,祝無執著進士服前往東華門,等候金殿傳臚。
唱名賜及第後,便是馬游街,從崇政殿出東華門,接著從東華門到期集所。
街兩側滿了觀狀元游街的百姓,鞭炮齊鳴,花瓣彩帶四灑,歡呼聲與鑼鼓聲織如雷。
有孩騎在父親肩頭張,未出閣的姑娘們更是大膽求親,無數香囊絹花拋至馬上英才。
祝無執早早為溫幸妤定了雅間,窗戶正臨街,視野極佳。
溫幸妤立在窗前,遠遠就看到了意氣風發的三人。
沈為開為首,披紅戴花坐在馬背上,玉面明秀若朝霞,笑著跟旁邊的百姓招手回應。
兩側小樓、街邊皆有子扔去香囊,沈為開邊梨渦淺淺,卻一個都不接,目巡過兩側樓宇窗欞,尋找著悉面容。
祝無執騎著高頭大馬,綠袍紅綢,頭戴簪花,端的是玉質金相,氣度斐然。
按道理,人生喜事不過有三——他鄉遇故知,房花燭夜,金榜題名時。可祝無執這個探花郎卻神態散漫淡漠,偏頭避開飛來的香囊絹花時,還有厭煩。
直到行至茶樓附近,他擡眼遙遙去。
二人視線相撞,祝無執冷漠眸霎時和,直勾勾盯著溫幸妤,角彎起個淺淡的弧度。
溫幸妤被看得心口一跳,扶著窗框的手指微蜷。微微避開了眼,躲避著如有實質的視線。
沈為開也看到了窗邊人影,他眼睛一亮,朝溫幸妤揮手,笑著了聲“阿鶯姐”。
街上太喧鬧,溫幸妤沒聽清,卻認出了口型,于是禮貌笑了笑,擡臂揮了揮手。
祝無執看向沈為開,烏沉的眸子劃過戾氣,轉而恢複如常。
沈為開覺到對方的惡意,卻毫不在意,甚至回頭出個笑。
祝無執打量著對方挑釁的表,輕嗤一聲。
什麽貨,也敢覬覦他的人。
*
按照舊制,游街有三日。
這三日來,宅中飛來無數宴。
祝無執都沒搭理。
第四日,皇帝在瓊林苑宴請新及第的進士,是為瓊林宴。
月如水,庭院綠蔭垂垂,花香流轉門扉窗。
溫幸妤正斜倚在羅漢榻上繡香囊,就見祝無執推門進來。
許是吃了酒,昏黃燈火下,青年眸不似平日清明,玉面微紅,熏熏然也。
溫幸妤站起,正喚靜月端醒酒湯來,青年就大步行來,扣住了的手腕,輕輕一扯,將拽懷中。
他俯,瓣在耳側,沉郁低啞:“終于…走到這一步了。”
“妤娘,你歡喜否?”
【作者有話說】
[1]出自《宋會要輯稿》
[2]化用自《夢梁錄》卷二中記載的容
[3]出自《四友齋叢說》
這章科舉相關容皆仿北宋。
對不住寶們,劇線有點卡,寫太久了[哭],原諒我[可憐]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