容寂和卿言大婚,給桓晏發過請帖。
當初桓晏大婚,容寂厚著臉皮要了一張請帖,親自造訪送上賀禮,眼睜睜觀完儀式才離開,如今算是禮尚往來。
卿言嫁人那日,桓晏只派人送來賀禮,人沒有親自到場。
桓晏和崔氏婚兩年一直分房而睡,那夜他同樣睡在書房中,抑制不住心痛,喝酒麻痹自己。
醉夢不醒,桓晏腦海里浮現出曾為卿言勾勒的大婚場景。
他的用心只為了言兒,與崔氏婚全都由父母安排,他未曾過一分心,跟他想象中的大婚完全不一樣。
實則一聽到卿相府被抄的消息,桓晏就立即奔波,想方設法去搭救卿言和爹爹。
然而他的力量有限,阻止不了卿相的自戕,也阻止不了卿言被下獄。
那時桓晏來不及去想他們的份已劃出鴻,只執著地認為從大理寺獄中救出卿言,他們便能如期完婚,將來慶國公府就是的庇護,他會保護、照顧一輩子。
卿言落肅王手中、被肅王送給容寂始料未及,肅王與太子黨爭激烈,想用卿言換桓氏一族的效忠,桓晏能做到用自己的命去換卿言的命,但做不到用全族的命去換回卿言。
晝夜憂思,除了桓氏一族投效肅王,桓晏一直都在想別的辦法,用別的東西來與肅王換,可肅王只有那一個目的。
苦尋半個多月,桓晏終于在容寂府中見到卿言,他還在天真,卿言卻比他更清醒。
他明明再三跟承諾,跟他走將來他一定會娶做正妻,然而只換來一點點的疏遠。
抄家后再見,他們之間的悉和溫然無存,每喚他一聲世子,都是在往他心口上扎刀。
他不在乎賤籍奴婢的份,卻不敢高攀他這慶國公世子。
桓晏到底做不出強迫的行為,多次的祈求,仍不愿跟他走,他只能忍痛把放在別的男人邊。
容寂最初在桓晏的印象中就是個如蟻附膻的卑鄙小人,他以為容寂折辱卿言都是肅王指使,肅王在借此他站隊。
桓晏寧可站隊太子也不會站隊肅王,他知道去求太子,可以強行從容寂手里把卿言要走,讓他想不明白的是,卿言抄完佛經,自愿出宮回到了容寂邊。
桓晏執著于把卿言救出肅王和容寂的魔爪,但還沒有個結果就開始到家族的裹挾,迫不得已把力從卿言上移開。
接二連三的族中事要他去打理,甚至他直接被父親母親安排調離上京,整整一個月都回不去。
桓晏逐漸明白他想如愿娶卿言做正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,可他仍不放棄,被外調到東都還在想辦法,回去一定要把從容寂邊要走。
在東都回上京的路上撿到卿言,桓晏大驚大喜,同時看到遍鱗傷的,桓晏又止不住的心疼。
以為是上天眷顧,把送回他邊,桓晏路上心照顧卿言,暗自發誓帶回上京一定會好好保護。
然而卿言醒來后卻不見喜悅,并不愿跟他回上京。
寧愿出家為尼,斷了日后嫁人的念頭,也不愿跟他回慶國公府,不愿住在他的外宅中他保護。
桓晏無奈把安置在靜水庵,回京之后他就聽到了關于被肅王轉送給蕭家人的傳聞。
蕭二郎死在回隴右的路上,而可能落山賊之手,被人欺辱糟蹋。
桓晏既憤怒又心痛到窒息,他只恨他自己,只怪他自己,那一刻他理智喪失,不管不顧想帶回上京,娶為妻。
他的一腔赤忱,卻只換來卿言對他更加冷漠,說他執意娶,便一死。
對他說盡了狠話,不愿跟他再有牽扯,不讓他再出京去看,就這麼在靜水庵住了將近五個月。
桓晏怕惹生氣,任由住在靜水庵,心里的執著念頭不變,還在想辦法將來如何娶。
萬萬沒想到下定決心與他訣別的卿言有一日竟自己回了京,寧可走容寂的府邸,也不愿回到他邊。
這是桓晏最不能理解的地方,克制不住心底的狂涌,他想要親口問到底為什麼?
但容寂的份今非昔比,他做了百之首,要了曾經的卿相府,無故桓晏闖不進容寂的府宅,見不到卿言的人。
曾經無數次踏進過的朱紅大門,了橫在桓晏面前不可逾越的天塹,他在心里設想過無數的可能,卿言究竟為何選擇容寂而非他?
容寂不是個好人,還曾傷害過,在容寂邊很可能繼續面對欺辱。
桓晏多次在宮里攔住容寂,試圖勸容寂別去傷害,容寂卻告訴他,卿言甘愿容相府,原因是移他人。
這是桓晏接不了的結果,不相信走容相府是因上了容寂。
后面桓晏不放棄打探卿言在容寂府上的況,容寂府上的圍墻不風,桓晏的執著如滔滔江水永不止息。
靜水庵一別,曲江宴杏花林匆匆一見,八個月里他們相見的次數不過兩兩,桓晏好不容易找到機會,通過卿言開的香料鋪子把信傳到卿言手上。
思念不減,想將從容寂府上帶走的念頭一天比一天強烈。
世家擁立太子,容寂投效肅王,桓晏清楚卿言留在容寂府上會到牽連,不愿走他的私宅,桓晏就去求太子以皇后的名義召宮。
這個辦法能把帶出容寂的府邸,同時他也失去了經常見到的機會。
桓晏不在乎這些,只要能讓不與肅王黨扯上瓜葛,他心甘愿。
起初桓晏想不明白卿言為何要疏遠他,寧死也不愿回到他的邊,后來當得知崔氏派人在皇陵殺,而他的父母知并默許這樣做,桓晏的信念崩塌,完全醒悟過來。
他還在做夢,言兒早已清醒,無論他把安置在私宅,還是不顧阻攔把帶回慶國公府,等待的都只有死路一條。
把卿言從容寂手里救走,桓晏才發現他陷了死局,他要保住卿言的命,唯一的辦法就是拿出條件與父母親族換。
而世家只愿促一件事,那就是桓氏和崔氏聯姻。
桓晏并未考慮太久,就答應了與崔氏婚,條件是世家永遠不許再對卿言手,他從此兩年都沒再見過卿言。
對婚姻和生活麻木,桓晏把力全都放在太府寺的政事上。
是他先另娶人,桓晏不讓卿言知道他為付出的真相,不希自責。
桓晏原本不信卿言會移上容寂,更不相信容寂是真心對待卿言。
容寂當著桓晏的面傷害過卿言多次,桓晏又怎會想到容寂歷劫被封王歸來,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求陛下賜婚,要明正娶卿言。
“明正娶”這四個字重如泰山,桓晏以為千難萬難,最后做到的竟是容寂!
陛下賜婚那日,桓晏就在腦海中認真過了一遍卿言與容寂相識以來的經歷。
桓晏還在心存幻想,以為只是容寂要娶,不是真心愿嫁給容寂。
直到桓晏親口向問出口,卿言親口承認喜歡容寂,桓晏心上裂出一道傷口,接了現實。
他不知是從何時喜歡上容寂,即便容寂曾傷害過,被容寂養在府中那八個月,竟讓對容寂了心。
事到如今,桓晏只能安自己,容寂會對負責,會娶做正妻,言兒真心愿嫁,他應該釋懷。
忘的過程痛苦又漫長,那是他一個人的靈魂重塑,與旁人無關,他也從來沒讓知曉過。
桓晏始終未對變心,但他不怪卿言上別人。
是他沒有能力保護,還差一點害死。
肅王謀反,上京,容寂和宇文昊率軍護城,卿言擔心容寂,策馬出府找尋。
桓晏親眼見到卿言到底有多在意容寂,眼里的濃意是桓晏未曾見過的,相距甚遠,桓晏也能被對容寂濃烈的意灼燒到。
那一刻桓晏駐馬不敢上前,遠遠看清轉看到他也在,臉上一閃而過的慌和尷尬,桓晏便明白對他只剩下愧疚。
當日回宮,陛下擺下宴席,在宴席上卿言突然暈倒,被醫佐診出有孕,桓晏失落到極致。
從這一日起,桓晏才終于下定決心真正放手。
陛下調容寂去漠北苦寒之地,甘愿同去,桓晏沒有資格去心疼,連送一場都只能悄悄站在城樓上。
在漠北待了將近一年,桓晏已用了三年來接他們此生無緣,用了一年來忘。
原本以為他們此生都不會再見面,可沒想到太子會篡位,王、盧兩大世家會起兵反叛,李瑾瑜會通敵叛國,引突厥大軍圍攻上京城。
見卿言在敵軍陣營,被用來威脅容寂開城門,桓晏心慌意,他沒有好的辦法來救,能護周全的只有容寂。
桓晏在城樓上想明白,卿言被抄家后,容寂的出現挽救了所有不堪的命運。
被他所救,他的家族可能會害死,太子對早有心意,也可能趁機把搶走,容寂的出現才是真正給了生機,讓能長長久久活下去。
卿言在軍中失蹤,容寂留下軍令讓桓晏加強城防護,桓晏能到容寂對他沒有了敵意。
得知卿言被太子擄劫回上京,封鎖全城搜捕,桓晏本想救,容寂終是沒有給他機會再與產生牽扯。
這次也一樣,容寂不會給他機會去救卿言。
桓晏深知容寂對卿言的占有極強,他對言兒有一分的好,容寂必定要做出十分。
但這次與容寂一同站在城墻上,桓晏莫名相信容寂有能力保護,會把找回來。
桓晏猜測到卿言被容寂無名無分養在府中那段時日,過得或許不是他想象中那般屈辱。
容寂心思深沉,做出來的跟實際心里的想法往往大相徑庭,桓晏信了容寂表面的冷漠無,卻沒意料到容寂潛藏的一腔深早就俘獲了言兒的心。
儲君的競爭結束,世間再無世家,桓晏上的擔子卸下,家族不需要他苦心維護,他將所有的力都放在太府寺的政事上。
容寂竟是皇子,登基為帝同日冊封卿言為后,桓晏站在階下朝臣行列,親眼見證卿言由淪落賤籍而后披榮耀。
如愿娶,桓晏能給的也僅僅是一個國公夫人的名號,容寂對深義重,替父親沉冤昭雪,不看重份封為后,給的是無上尊寵。
此后容寂不納妃,不變心,只重一人。
容寂越是對卿言專寵獨,深不壽,桓晏還藏著對卿言的意便越會自慚形穢。
沒有人比容寂更會誅心,他想得到,或是不容別人覬覦,總會用一些方式來達他的目的。
桓晏在歲月中慢慢放下對卿言的,他對崔氏無意,僅因清河崔氏犯下謀反大罪,和離之后崔氏難逃一死,桓晏不忍心眼看死,這麼久以來才沒再提過和離之事。
桓晏本想向新帝求,饒崔氏一死,與和離,讓重新覓得良人改嫁。
然而在天和元年四月的某一日,崔氏沒留下只言片語,服毒自盡了。
和安郡主只嘆都是冤孽,原以為保住崔氏的命,日后桓晏和崔氏相敬如賓生下孩子,也能好好過一輩子,可惜啊……
崔氏沒了家族支撐,在慶國公府里謹小慎微過日子,除了和安郡主的照拂,桓家其他幾房的妯娌都不太與來往。
桓晏始終對遠如陌生人,最后擊垮了崔氏,讓自絕生路,不如一死。
和安郡主知道桓晏多年來對崔氏沒有,在崔氏死后,勸他另娶續弦。
桓晏此后過了五六年都孤一人,和安郡主勸不他,知他為家族付出了太多,遲遲未有子嗣延續香火,便從二房中抱了一個孩子養在長房名下,等待將來世襲慶國公爵位。
天和六年,大魏收復西域,商貿繁榮。
中秋佳節這日,桓晏臉上戴著一塊銀紋面,后跟著一個小廝,走在熙熙攘攘的上京街上,他本是出來散心,進了一茶樓聽曲。
正要離開被一量小的子攔住去路。
“你了我的面,快還給我。”
子頭頂還不到桓晏的下,面容稚,不過十六七歲。
明明有一點膽怯,子梗著細頸,壯著膽量朝桓晏攤手討要。
“這塊面是我的,姑娘認錯了。”桓晏謙和有禮,面對眼前的小輩,他毫沒拿出長輩的架子。
“我方才聽曲,把面摘下吃了幾口瓜果,轉頭桌上的面就不見了,一抬頭看到戴在你的臉上,不是你的還會有誰?”子不依不饒。
桓晏順著的視線去,子應該就坐在小茶幾左側,他方才從旁經過,若兩人戴著相同的面,難免會懷疑是他順手牽羊拿走了的東西。
小廝剛要亮明份,解釋誤會,桓晏摘下自己臉上的面,送給眼前的小輩,“姑娘的面不是我的,這塊面姑娘喜歡可以送給姑娘。”
看清桓晏面下的相貌,眼前的子驚訝到雙微張,用恍若謫仙來形容都不為過。
桓晏三十有二,未留胡須,瞧著不過二十七八,他神俊朗,年輕時便是上京城閨秀們夢寐以求的如意郎君,年歲上長,相貌不變,更添溫和儒雅。
是當朝中書令的幺田云禾,自小養在江南外祖家中,近日才被接到上京,自是對上京的人事不悉。
“我想……大約是我弄錯了,我的面不是你的。”面頰緋紅,出。
“姑娘喜歡,送給姑娘無妨。”桓晏把面到邊的丫鬟手上,抬步不帶一猶豫離開。
立在原地愣神,沒來得及問桓晏的名字和份。
從這日起,春心萌,夜里做起思君的夢。
下一次見面是老慶國公大壽,田云禾跟著父親還有哥哥一起去慶國公府祝壽。
田云禾會被接到上京,是因到了該出嫁的年紀,要在上京的宦子弟中挑選夫婿。
桓家有與年紀相仿的子侄輩,可以相看相看。
直到這天,田云禾才知桓晏是慶國公,是要相看的桓家公子的……叔叔?
侄子哪有叔叔好看,叔叔還溫文爾雅,一舉手一抬足都是君子模樣。
田云禾大著膽子問桓晏還記不記得,那日懷疑他了的面是個誤會,其實的面掉到地上,被人踢進了桌底,當時沒仔細找。
桓晏對有一些印象,只說無礙,讓以后可以常來慶國公府與子侄輩的姐姐妹妹們玩在一。
田云禾暗自心,卻被心儀之人當作小輩,不神傷。
依依不舍轉跟哥哥回家,桓晏不經意抬頭了一眼田云禾的背影,一瞬間僵住失神。
田云禾的長相與卿言沒有一相像,可是的背影像極了十六七歲的卿言。
用了六七年去忘,桓晏放下對過去的執著,已經很久沒想起卿言了。
田云禾記住與桓晏說過的每一句話,他的每一個神態,一邊聽父親母親念叨著要把嫁出去,一邊在幻想著與桓晏下一次的相遇。
在上京待了兩個多月,田云禾打聽清楚桓晏多年前曾娶過一個妻子,不過妻子多年不孕還因病早逝了。
既心疼桓晏,又認為桓晏對妻子專,只有一個妻子,無有妾室,還這麼多年都不續弦另娶。
越是想要去了解桓晏,田云禾對桓晏越上心。
有目的與桓家同輩的姐妹好,田相和夫人都以為看上了桓家三房的五公子,只等著桓家上門提親,好挑選吉日婚。
就在桓五公子也以為田云禾喜歡他,準備向表明心意時,田云禾一點不藏著掖著,直接告訴父母,喜歡慶國公,想嫁給桓晏做續弦。
桓晏是的兩倍歲數,雖說比父親小十歲,可也跟父親是同輩,在朝中還是同僚。
田相沒那個臉面去做慶國公的岳父,說是腦子壞掉了,放著大把的青年才俊不選,想嫁給桓晏!
田云禾在慶國公府見過桓晏幾次,慶國公府好的姐妹都讓隨著們稱呼桓晏為叔叔。
在田云禾向父母表明喜歡桓晏之前,有一次天下大雨,站在書齋門前,遲遲沒等到家中的馬車來接。
正巧桓晏的馬車經過,認出是,順便將送回府。
臨別之前,田云禾猝不及防喚了一聲,“多謝桓晏哥哥。”
明明的聲音也不像卿言,偏偏只有“桓晏哥哥”四個字讓桓晏幻視眼前人是十六七歲的卿言。
“賢侄的稱呼不當。”桓晏不是嚴厲責怪,他會送田云禾回府,只是聽聞要跟桓家的子侄定親了,把當桓家人對關照些。
田云禾鼓起勇氣越過份,不敢再第二聲,逃下馬車。
向父母坦白想嫁給桓晏后,再次見到桓晏,還沒表明心意,先在桓晏面前大哭了一場。
桓晏不清楚狀況,等他皺著眉頭心,仔細詢問究竟發生了什麼事,到底在哭什麼。
田云禾看準時機,哭訴喜歡他,想嫁給他。
桓晏愣住片刻才冷下臉,頭一次出嚴厲的辭,“胡鬧!”
田云禾被桓晏呵斥,第一次到桓晏跟爹爹是同輩,像在被爹爹責罵。
“我是真的很喜歡你,想嫁給你,絕對不會后悔嗚嗚……”的淚珠子斷了線,本流不完。
“你我歲數相差過大,且你年歲尚小,涉世未深,小姑娘家清白為重,這些話別再對旁人道出。”
桓晏不知這小姑娘何時對他起了心意,但從此日后,桓晏沒再單獨見過。
田云禾從小被養在外祖家,很跟父親母親住在一起,缺父親的關,向桓晏表明心意被拒,父母催著與桓家的五公子定親,子倔,就是不答應。
婚急了一哭二鬧三上吊,消息走出去,滿上京都知道了田相家的幺被慶國公迷住,嫁不慶國公就要去死。
傳言越傳越夸張,田云禾本來只是不想嫁給桓家五公子,做桓晏的侄媳婦,才鬧著要上吊,沒想后面變桓晏不娶,就去上吊。
污了自己的名聲還好,連累桓晏的名聲被污,滿是愧疚想親口向桓晏道歉,可是全上京都知道覬覦著慶國公,桓家的大門不好意思再進。
田云禾的年歲太小,本不清楚當年桓晏譽滿京華,心儀他的子做過比更出格的舉,桓晏都習以為常。
多年以后再鬧出有子被桓晏迷得神魂顛倒,嫁不他就去死的笑聞,實則多數上京城的百姓都在慨今夕何年?
仿佛所有人都年輕了十幾歲,時一下回到了魏明帝應順年間。
大家當茶余飯后的笑話談論,倒很有人鄙夷田小姐不知廉恥。
田云禾先忍不住,躲在桓晏出宮回府的路上,攔住桓晏的馬車,就差給桓晏跪著道歉了。
也沒想到事會鬧這樣,害他跟一起被笑話。
桓晏輕嘆了一聲,派人把送回府,讓不必自責,流言總有一日會散去,對他一個男子的影響不大,倒是一個子,以后嫁不出去就難辦了。
桓晏一直都有著分寸,絕對不會耽誤一個碧玉的青春韶華。
然而和安郡主卻一點不介意田云禾的出格行為,也不介意田云禾的年歲小,反倒勸過桓晏,娶了田相家的幺也無妨。
和安郡主和老慶國公年事已高,剩下的壽命數都數得到頭,這麼多年看著自己的兒子孤家寡人,做父母的誰會不心疼。
他們只盼著,將來桓晏到老有人相伴就好。
桓晏如今的不為所,原因不再是除卿言以外不愿娶任何子,而是以他的年歲,不該娶一個跟他侄差不多大的。
田云禾鬧出慕桓晏的笑聞,與桓家五公子的親事不了了之,實在放不下對桓晏的癡,后面還在找機會能多見見他也好。
桓晏拿年歲來回絕,田云禾就說,“我不嫌你比我大,曾娶過妻,對妻子多年忠貞,你也別嫌我小,我愿意陪著你,永遠留在你邊。”
莫名田云禾說這話的神又讓桓晏幻視卿言,就像十六歲的卿言履行諾言要嫁給他。
應順二十七年六月廿七,宜嫁娶,諸事大吉。
那是桓晏和卿言的婚期,再過兩個月又是一年的六月廿七,他和卿言的婚期作廢已過去十二年了。
和安郡主后面還勸過桓晏幾次,希他能了卻老兩口的愿,找一人共度余生。
桓晏還沒答應,就收到皇帝賜婚的圣旨。
和安郡主宮去見過卿言,請卿言向容寂求旨給桓晏賜婚。
這一次和安郡主可以確定,桓晏不討厭田相的幺,跟田相的幺能夠偕老一生。
容寂圣旨上的婚期就定在天和七年的六月廿七,時折疊了十二年,給桓晏的執念畫上一個句點。
圣命難違,桓晏如期迎娶田相幺,田云禾宛如還在做夢,昔日一起玩耍的桓家姐妹,全都改口嬸嬸。
田云禾本能對桓晏有敬意,雖子活潑,但不敢在桓晏面前放肆。
新婚夜桓晏沒對做什麼,其實也不是很懂,只知道如愿嫁給了心之人,這一夜泡在里安睡。
桓晏在給這個小姑娘機會看清他只是個普通男人,別被他好看的皮囊迷,若相久了發現他不過如此,還有機會后悔。
然而日復一日,桓晏到這個小姑娘中有細,對他的敬里有,說不嫌棄他年紀大是真的。
田云禾有一次在佳節上喝醉,抱著桓晏的胳膊告訴他,對他是一見鐘。
不單單是因為他長得好看,而是在見到他的那一刻,就找到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。
桓晏默不作聲,從哪一日改變對這個小姑娘的態度,桓晏記不清了。
總之在老慶國公病逝之前,抱上了自己嫡親的孫。
桓晏清楚他看著田云禾,不是把當作卿言的替,的影與卿言有些相似,但其實是不一樣的。
田云禾的有一點像沒經歷家中變故之前的卿言,可亦是世間獨一無二的田云禾。
晚年桓晏辭別場,攜家眷歸江南,與田氏妻終老于斯。
****
這本書只寫桓晏的番外吧,因為不寫桓晏的番外,后面讀者想象不出來。
太子和公主的后續故事留了白,大家可以自己想象。
要跟大家說再見了,這本書的數據一般,沒首秀中間也沒啥流量,估計10萬字7%的讀完率也不會有完結流量推薦,希下一本的數據更好吧。
謝一直追更鼓勵作者寫完的寶子們,雖然中間被差評氣到過很多次,但好歹這本書將我心里想表達的都寫出來了。
這是作者第一本完整寫完故事線的書,肯定會有瑕疵,但已經是作者能呈現出的最佳狀態,這本書應該能總結出很多寫文的經驗,下一本我們有緣再見吧!
容寂和卿言大婚,給桓晏發過請帖。
當初桓晏大婚,容寂厚著臉皮要了一張請帖,親自造訪送上賀禮,眼睜睜觀完儀式才離開,如今算是禮尚往來。
卿言嫁人那日,桓晏只派人送來賀禮,人沒有親自到場。
桓晏和崔氏婚兩年一直分房而睡,那夜他同樣睡在書房中,抑制不住心痛,喝酒麻痹自己。
醉夢不醒,桓晏腦海里浮現出曾為卿言勾勒的大婚場景。
他的用心只為了言兒,與崔氏婚全都由父母安排,他未曾過一分心,跟他想象中的大婚完全不一樣。
實則一聽到卿相府被抄的消息,桓晏就立即奔波,想方設法去搭救卿言和爹爹。
然而他的力量有限,阻止不了卿相的自戕,也阻止不了卿言被下獄。
那時桓晏來不及去想他們的份已劃出鴻,只執著地認為從大理寺獄中救出卿言,他們便能如期完婚,將來慶國公府就是的庇護,他會保護、照顧一輩子。
卿言落肅王手中、被肅王送給容寂始料未及,肅王與太子黨爭激烈,想用卿言換桓氏一族的效忠,桓晏能做到用自己的命去換卿言的命,但做不到用全族的命去換回卿言。
晝夜憂思,除了桓氏一族投效肅王,桓晏一直都在想別的辦法,用別的東西來與肅王換,可肅王只有那一個目的。
苦尋半個多月,桓晏終于在容寂府中見到卿言,他還在天真,卿言卻比他更清醒。
他明明再三跟承諾,跟他走將來他一定會娶做正妻,然而只換來一點點的疏遠。
抄家后再見,他們之間的悉和溫然無存,每喚他一聲世子,都是在往他心口上扎刀。
他不在乎賤籍奴婢的份,卻不敢高攀他這慶國公世子。
桓晏到底做不出強迫的行為,多次的祈求,仍不愿跟他走,他只能忍痛把放在別的男人邊。
容寂最初在桓晏的印象中就是個如蟻附膻的卑鄙小人,他以為容寂折辱卿言都是肅王指使,肅王在借此他站隊。
桓晏寧可站隊太子也不會站隊肅王,他知道去求太子,可以強行從容寂手里把卿言要走,讓他想不明白的是,卿言抄完佛經,自愿出宮回到了容寂邊。
桓晏執著于把卿言救出肅王和容寂的魔爪,但還沒有個結果就開始到家族的裹挾,迫不得已把力從卿言上移開。
接二連三的族中事要他去打理,甚至他直接被父親母親安排調離上京,整整一個月都回不去。
桓晏逐漸明白他想如愿娶卿言做正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,可他仍不放棄,被外調到東都還在想辦法,回去一定要把從容寂邊要走。
在東都回上京的路上撿到卿言,桓晏大驚大喜,同時看到遍鱗傷的,桓晏又止不住的心疼。
以為是上天眷顧,把送回他邊,桓晏路上心照顧卿言,暗自發誓帶回上京一定會好好保護。
然而卿言醒來后卻不見喜悅,并不愿跟他回上京。
寧愿出家為尼,斷了日后嫁人的念頭,也不愿跟他回慶國公府,不愿住在他的外宅中他保護。
桓晏無奈把安置在靜水庵,回京之后他就聽到了關于被肅王轉送給蕭家人的傳聞。
蕭二郎死在回隴右的路上,而可能落山賊之手,被人欺辱糟蹋。
桓晏既憤怒又心痛到窒息,他只恨他自己,只怪他自己,那一刻他理智喪失,不管不顧想帶回上京,娶為妻。
他的一腔赤忱,卻只換來卿言對他更加冷漠,說他執意娶,便一死。
對他說盡了狠話,不愿跟他再有牽扯,不讓他再出京去看,就這麼在靜水庵住了將近五個月。
桓晏怕惹生氣,任由住在靜水庵,心里的執著念頭不變,還在想辦法將來如何娶。
萬萬沒想到下定決心與他訣別的卿言有一日竟自己回了京,寧可走容寂的府邸,也不愿回到他邊。
這是桓晏最不能理解的地方,克制不住心底的狂涌,他想要親口問到底為什麼?
但容寂的份今非昔比,他做了百之首,要了曾經的卿相府,無故桓晏闖不進容寂的府宅,見不到卿言的人。
曾經無數次踏進過的朱紅大門,了橫在桓晏面前不可逾越的天塹,他在心里設想過無數的可能,卿言究竟為何選擇容寂而非他?
容寂不是個好人,還曾傷害過,在容寂邊很可能繼續面對欺辱。
桓晏多次在宮里攔住容寂,試圖勸容寂別去傷害,容寂卻告訴他,卿言甘愿容相府,原因是移他人。
這是桓晏接不了的結果,不相信走容相府是因上了容寂。
后面桓晏不放棄打探卿言在容寂府上的況,容寂府上的圍墻不風,桓晏的執著如滔滔江水永不止息。
靜水庵一別,曲江宴杏花林匆匆一見,八個月里他們相見的次數不過兩兩,桓晏好不容易找到機會,通過卿言開的香料鋪子把信傳到卿言手上。
思念不減,想將從容寂府上帶走的念頭一天比一天強烈。
世家擁立太子,容寂投效肅王,桓晏清楚卿言留在容寂府上會到牽連,不愿走他的私宅,桓晏就去求太子以皇后的名義召宮。
這個辦法能把帶出容寂的府邸,同時他也失去了經常見到的機會。
桓晏不在乎這些,只要能讓不與肅王黨扯上瓜葛,他心甘愿。
起初桓晏想不明白卿言為何要疏遠他,寧死也不愿回到他的邊,后來當得知崔氏派人在皇陵殺,而他的父母知并默許這樣做,桓晏的信念崩塌,完全醒悟過來。
他還在做夢,言兒早已清醒,無論他把安置在私宅,還是不顧阻攔把帶回慶國公府,等待的都只有死路一條。
把卿言從容寂手里救走,桓晏才發現他陷了死局,他要保住卿言的命,唯一的辦法就是拿出條件與父母親族換。
而世家只愿促一件事,那就是桓氏和崔氏聯姻。
桓晏并未考慮太久,就答應了與崔氏婚,條件是世家永遠不許再對卿言手,他從此兩年都沒再見過卿言。
對婚姻和生活麻木,桓晏把力全都放在太府寺的政事上。
是他先另娶人,桓晏不讓卿言知道他為付出的真相,不希自責。
桓晏原本不信卿言會移上容寂,更不相信容寂是真心對待卿言。
容寂當著桓晏的面傷害過卿言多次,桓晏又怎會想到容寂歷劫被封王歸來,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求陛下賜婚,要明正娶卿言。
“明正娶”這四個字重如泰山,桓晏以為千難萬難,最后做到的竟是容寂!
陛下賜婚那日,桓晏就在腦海中認真過了一遍卿言與容寂相識以來的經歷。
桓晏還在心存幻想,以為只是容寂要娶,不是真心愿嫁給容寂。
直到桓晏親口向問出口,卿言親口承認喜歡容寂,桓晏心上裂出一道傷口,接了現實。
他不知是從何時喜歡上容寂,即便容寂曾傷害過,被容寂養在府中那八個月,竟讓對容寂了心。
事到如今,桓晏只能安自己,容寂會對負責,會娶做正妻,言兒真心愿嫁,他應該釋懷。
忘的過程痛苦又漫長,那是他一個人的靈魂重塑,與旁人無關,他也從來沒讓知曉過。
桓晏始終未對變心,但他不怪卿言上別人。
是他沒有能力保護,還差一點害死。
肅王謀反,上京,容寂和宇文昊率軍護城,卿言擔心容寂,策馬出府找尋。
桓晏親眼見到卿言到底有多在意容寂,眼里的濃意是桓晏未曾見過的,相距甚遠,桓晏也能被對容寂濃烈的意灼燒到。
那一刻桓晏駐馬不敢上前,遠遠看清轉看到他也在,臉上一閃而過的慌和尷尬,桓晏便明白對他只剩下愧疚。
當日回宮,陛下擺下宴席,在宴席上卿言突然暈倒,被醫佐診出有孕,桓晏失落到極致。
從這一日起,桓晏才終于下定決心真正放手。
陛下調容寂去漠北苦寒之地,甘愿同去,桓晏沒有資格去心疼,連送一場都只能悄悄站在城樓上。
在漠北待了將近一年,桓晏已用了三年來接他們此生無緣,用了一年來忘。
原本以為他們此生都不會再見面,可沒想到太子會篡位,王、盧兩大世家會起兵反叛,李瑾瑜會通敵叛國,引突厥大軍圍攻上京城。
見卿言在敵軍陣營,被用來威脅容寂開城門,桓晏心慌意,他沒有好的辦法來救,能護周全的只有容寂。
桓晏在城樓上想明白,卿言被抄家后,容寂的出現挽救了所有不堪的命運。
被他所救,他的家族可能會害死,太子對早有心意,也可能趁機把搶走,容寂的出現才是真正給了生機,讓能長長久久活下去。
卿言在軍中失蹤,容寂留下軍令讓桓晏加強城防護,桓晏能到容寂對他沒有了敵意。
得知卿言被太子擄劫回上京,封鎖全城搜捕,桓晏本想救,容寂終是沒有給他機會再與產生牽扯。
這次也一樣,容寂不會給他機會去救卿言。
桓晏深知容寂對卿言的占有極強,他對言兒有一分的好,容寂必定要做出十分。
但這次與容寂一同站在城墻上,桓晏莫名相信容寂有能力保護,會把找回來。
桓晏猜測到卿言被容寂無名無分養在府中那段時日,過得或許不是他想象中那般屈辱。
容寂心思深沉,做出來的跟實際心里的想法往往大相徑庭,桓晏信了容寂表面的冷漠無,卻沒意料到容寂潛藏的一腔深早就俘獲了言兒的心。
儲君的競爭結束,世間再無世家,桓晏上的擔子卸下,家族不需要他苦心維護,他將所有的力都放在太府寺的政事上。
容寂竟是皇子,登基為帝同日冊封卿言為后,桓晏站在階下朝臣行列,親眼見證卿言由淪落賤籍而后披榮耀。
如愿娶,桓晏能給的也僅僅是一個國公夫人的名號,容寂對深義重,替父親沉冤昭雪,不看重份封為后,給的是無上尊寵。
此后容寂不納妃,不變心,只重一人。
容寂越是對卿言專寵獨,深不壽,桓晏還藏著對卿言的意便越會自慚形穢。
沒有人比容寂更會誅心,他想得到,或是不容別人覬覦,總會用一些方式來達他的目的。
桓晏在歲月中慢慢放下對卿言的,他對崔氏無意,僅因清河崔氏犯下謀反大罪,和離之后崔氏難逃一死,桓晏不忍心眼看死,這麼久以來才沒再提過和離之事。
桓晏本想向新帝求,饒崔氏一死,與和離,讓重新覓得良人改嫁。
然而在天和元年四月的某一日,崔氏沒留下只言片語,服毒自盡了。
和安郡主只嘆都是冤孽,原以為保住崔氏的命,日后桓晏和崔氏相敬如賓生下孩子,也能好好過一輩子,可惜啊……
崔氏沒了家族支撐,在慶國公府里謹小慎微過日子,除了和安郡主的照拂,桓家其他幾房的妯娌都不太與來往。
桓晏始終對遠如陌生人,最后擊垮了崔氏,讓自絕生路,不如一死。
和安郡主知道桓晏多年來對崔氏沒有,在崔氏死后,勸他另娶續弦。
桓晏此后過了五六年都孤一人,和安郡主勸不他,知他為家族付出了太多,遲遲未有子嗣延續香火,便從二房中抱了一個孩子養在長房名下,等待將來世襲慶國公爵位。
天和六年,大魏收復西域,商貿繁榮。
中秋佳節這日,桓晏臉上戴著一塊銀紋面,后跟著一個小廝,走在熙熙攘攘的上京街上,他本是出來散心,進了一茶樓聽曲。
正要離開被一量小的子攔住去路。
“你了我的面,快還給我。”
子頭頂還不到桓晏的下,面容稚,不過十六七歲。
明明有一點膽怯,子梗著細頸,壯著膽量朝桓晏攤手討要。
“這塊面是我的,姑娘認錯了。”桓晏謙和有禮,面對眼前的小輩,他毫沒拿出長輩的架子。
“我方才聽曲,把面摘下吃了幾口瓜果,轉頭桌上的面就不見了,一抬頭看到戴在你的臉上,不是你的還會有誰?”子不依不饒。
桓晏順著的視線去,子應該就坐在小茶幾左側,他方才從旁經過,若兩人戴著相同的面,難免會懷疑是他順手牽羊拿走了的東西。
小廝剛要亮明份,解釋誤會,桓晏摘下自己臉上的面,送給眼前的小輩,“姑娘的面不是我的,這塊面姑娘喜歡可以送給姑娘。”
看清桓晏面下的相貌,眼前的子驚訝到雙微張,用恍若謫仙來形容都不為過。
桓晏三十有二,未留胡須,瞧著不過二十七八,他神俊朗,年輕時便是上京城閨秀們夢寐以求的如意郎君,年歲上長,相貌不變,更添溫和儒雅。
是當朝中書令的幺田云禾,自小養在江南外祖家中,近日才被接到上京,自是對上京的人事不悉。
“我想……大約是我弄錯了,我的面不是你的。”面頰緋紅,出。
“姑娘喜歡,送給姑娘無妨。”桓晏把面到邊的丫鬟手上,抬步不帶一猶豫離開。
立在原地愣神,沒來得及問桓晏的名字和份。
從這日起,春心萌,夜里做起思君的夢。
下一次見面是老慶國公大壽,田云禾跟著父親還有哥哥一起去慶國公府祝壽。
田云禾會被接到上京,是因到了該出嫁的年紀,要在上京的宦子弟中挑選夫婿。
桓家有與年紀相仿的子侄輩,可以相看相看。
直到這天,田云禾才知桓晏是慶國公,是要相看的桓家公子的……叔叔?
侄子哪有叔叔好看,叔叔還溫文爾雅,一舉手一抬足都是君子模樣。
田云禾大著膽子問桓晏還記不記得,那日懷疑他了的面是個誤會,其實的面掉到地上,被人踢進了桌底,當時沒仔細找。
桓晏對有一些印象,只說無礙,讓以后可以常來慶國公府與子侄輩的姐姐妹妹們玩在一。
田云禾暗自心,卻被心儀之人當作小輩,不神傷。
依依不舍轉跟哥哥回家,桓晏不經意抬頭了一眼田云禾的背影,一瞬間僵住失神。
田云禾的長相與卿言沒有一相像,可是的背影像極了十六七歲的卿言。
用了六七年去忘,桓晏放下對過去的執著,已經很久沒想起卿言了。
田云禾記住與桓晏說過的每一句話,他的每一個神態,一邊聽父親母親念叨著要把嫁出去,一邊在幻想著與桓晏下一次的相遇。
在上京待了兩個多月,田云禾打聽清楚桓晏多年前曾娶過一個妻子,不過妻子多年不孕還因病早逝了。
既心疼桓晏,又認為桓晏對妻子專,只有一個妻子,無有妾室,還這麼多年都不續弦另娶。
越是想要去了解桓晏,田云禾對桓晏越上心。
有目的與桓家同輩的姐妹好,田相和夫人都以為看上了桓家三房的五公子,只等著桓家上門提親,好挑選吉日婚。
就在桓五公子也以為田云禾喜歡他,準備向表明心意時,田云禾一點不藏著掖著,直接告訴父母,喜歡慶國公,想嫁給桓晏做續弦。
桓晏是的兩倍歲數,雖說比父親小十歲,可也跟父親是同輩,在朝中還是同僚。
田相沒那個臉面去做慶國公的岳父,說是腦子壞掉了,放著大把的青年才俊不選,想嫁給桓晏!
田云禾在慶國公府見過桓晏幾次,慶國公府好的姐妹都讓隨著們稱呼桓晏為叔叔。
在田云禾向父母表明喜歡桓晏之前,有一次天下大雨,站在書齋門前,遲遲沒等到家中的馬車來接。
正巧桓晏的馬車經過,認出是,順便將送回府。
臨別之前,田云禾猝不及防喚了一聲,“多謝桓晏哥哥。”
明明的聲音也不像卿言,偏偏只有“桓晏哥哥”四個字讓桓晏幻視眼前人是十六七歲的卿言。
“賢侄的稱呼不當。”桓晏不是嚴厲責怪,他會送田云禾回府,只是聽聞要跟桓家的子侄定親了,把當桓家人對關照些。
田云禾鼓起勇氣越過份,不敢再第二聲,逃下馬車。
向父母坦白想嫁給桓晏后,再次見到桓晏,還沒表明心意,先在桓晏面前大哭了一場。
桓晏不清楚狀況,等他皺著眉頭心,仔細詢問究竟發生了什麼事,到底在哭什麼。
田云禾看準時機,哭訴喜歡他,想嫁給他。
桓晏愣住片刻才冷下臉,頭一次出嚴厲的辭,“胡鬧!”
田云禾被桓晏呵斥,第一次到桓晏跟爹爹是同輩,像在被爹爹責罵。
“我是真的很喜歡你,想嫁給你,絕對不會后悔嗚嗚……”的淚珠子斷了線,本流不完。
“你我歲數相差過大,且你年歲尚小,涉世未深,小姑娘家清白為重,這些話別再對旁人道出。”
桓晏不知這小姑娘何時對他起了心意,但從此日后,桓晏沒再單獨見過。
田云禾從小被養在外祖家,很跟父親母親住在一起,缺父親的關,向桓晏表明心意被拒,父母催著與桓家的五公子定親,子倔,就是不答應。
婚急了一哭二鬧三上吊,消息走出去,滿上京都知道了田相家的幺被慶國公迷住,嫁不慶國公就要去死。
傳言越傳越夸張,田云禾本來只是不想嫁給桓家五公子,做桓晏的侄媳婦,才鬧著要上吊,沒想后面變桓晏不娶,就去上吊。
污了自己的名聲還好,連累桓晏的名聲被污,滿是愧疚想親口向桓晏道歉,可是全上京都知道覬覦著慶國公,桓家的大門不好意思再進。
田云禾的年歲太小,本不清楚當年桓晏譽滿京華,心儀他的子做過比更出格的舉,桓晏都習以為常。
多年以后再鬧出有子被桓晏迷得神魂顛倒,嫁不他就去死的笑聞,實則多數上京城的百姓都在慨今夕何年?
仿佛所有人都年輕了十幾歲,時一下回到了魏明帝應順年間。
大家當茶余飯后的笑話談論,倒很有人鄙夷田小姐不知廉恥。
田云禾先忍不住,躲在桓晏出宮回府的路上,攔住桓晏的馬車,就差給桓晏跪著道歉了。
也沒想到事會鬧這樣,害他跟一起被笑話。
桓晏輕嘆了一聲,派人把送回府,讓不必自責,流言總有一日會散去,對他一個男子的影響不大,倒是一個子,以后嫁不出去就難辦了。
桓晏一直都有著分寸,絕對不會耽誤一個碧玉的青春韶華。
然而和安郡主卻一點不介意田云禾的出格行為,也不介意田云禾的年歲小,反倒勸過桓晏,娶了田相家的幺也無妨。
和安郡主和老慶國公年事已高,剩下的壽命數都數得到頭,這麼多年看著自己的兒子孤家寡人,做父母的誰會不心疼。
他們只盼著,將來桓晏到老有人相伴就好。
桓晏如今的不為所,原因不再是除卿言以外不愿娶任何子,而是以他的年歲,不該娶一個跟他侄差不多大的。
田云禾鬧出慕桓晏的笑聞,與桓家五公子的親事不了了之,實在放不下對桓晏的癡,后面還在找機會能多見見他也好。
桓晏拿年歲來回絕,田云禾就說,“我不嫌你比我大,曾娶過妻,對妻子多年忠貞,你也別嫌我小,我愿意陪著你,永遠留在你邊。”
莫名田云禾說這話的神又讓桓晏幻視卿言,就像十六歲的卿言履行諾言要嫁給他。
應順二十七年六月廿七,宜嫁娶,諸事大吉。
那是桓晏和卿言的婚期,再過兩個月又是一年的六月廿七,他和卿言的婚期作廢已過去十二年了。
和安郡主后面還勸過桓晏幾次,希他能了卻老兩口的愿,找一人共度余生。
桓晏還沒答應,就收到皇帝賜婚的圣旨。
和安郡主宮去見過卿言,請卿言向容寂求旨給桓晏賜婚。
這一次和安郡主可以確定,桓晏不討厭田相的幺,跟田相的幺能夠偕老一生。
容寂圣旨上的婚期就定在天和七年的六月廿七,時折疊了十二年,給桓晏的執念畫上一個句點。
圣命難違,桓晏如期迎娶田相幺,田云禾宛如還在做夢,昔日一起玩耍的桓家姐妹,全都改口嬸嬸。
田云禾本能對桓晏有敬意,雖子活潑,但不敢在桓晏面前放肆。
新婚夜桓晏沒對做什麼,其實也不是很懂,只知道如愿嫁給了心之人,這一夜泡在里安睡。
桓晏在給這個小姑娘機會看清他只是個普通男人,別被他好看的皮囊迷,若相久了發現他不過如此,還有機會后悔。
然而日復一日,桓晏到這個小姑娘中有細,對他的敬里有,說不嫌棄他年紀大是真的。
田云禾有一次在佳節上喝醉,抱著桓晏的胳膊告訴他,對他是一見鐘。
不單單是因為他長得好看,而是在見到他的那一刻,就找到了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。
桓晏默不作聲,從哪一日改變對這個小姑娘的態度,桓晏記不清了。
總之在老慶國公病逝之前,抱上了自己嫡親的孫。
桓晏清楚他看著田云禾,不是把當作卿言的替,的影與卿言有些相似,但其實是不一樣的。
田云禾的有一點像沒經歷家中變故之前的卿言,可亦是世間獨一無二的田云禾。
晚年桓晏辭別場,攜家眷歸江南,與田氏妻終老于斯。
****
這本書只寫桓晏的番外吧,因為不寫桓晏的番外,后面讀者想象不出來。
太子和公主的后續故事留了白,大家可以自己想象。
要跟大家說再見了,這本書的數據一般,沒首秀中間也沒啥流量,估計10萬字7%的讀完率也不會有完結流量推薦,希下一本的數據更好吧。
謝一直追更鼓勵作者寫完的寶子們,雖然中間被差評氣到過很多次,但好歹這本書將我心里想表達的都寫出來了。
這是作者第一本完整寫完故事線的書,肯定會有瑕疵,但已經是作者能呈現出的最佳狀態,這本書應該能總結出很多寫文的經驗,下一本我們有緣再見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