設定
加入書架
已在書架
書頁
設定
閱讀主題
正文字體
雅黑
字體大小
A-
18
A+
頁面寬度
900

第2章 賀壽 表叔和想的不大一樣

第2章 賀壽 表叔和想的不大一樣

第二章

轉眼就到了十二日陳太後生辰日,醜正就起來梳洗。

這回給陳太後賀壽,陛下發話五品上朝臣和命婦外,家有滿十六歲兒的都要隨著進宮。

為示重,近年陛下常給重臣家的子指婚,李家有兩位公子都到了議婚的年齡,還有平王和端王也該選妃了。

端王那裏是不用想了,另幾個已足夠掀起波瀾。

聽耿大有回來學,外頭布莊裏滿了人,盡是各家打發來尋好料子的。

因著崔家兩房未分家,崔蘭愔是可以跟著二房一起進宮的。

說起來,崔蘭愔長這麽大是第一回進宮。

出門見客的裳就那麽有數的幾,崔蘭愔難得穿了鮮亮裳,水紅的襖外罩了件青蓮地五彩纏枝紋大袖杭緞褙子,頭上戴了累金嵌玉海棠花分心,耳上是一對金鑲玉葫蘆耳墜,是崔蘭愔最拿得出手的一了。

看著細膩瑩白沒一點瑕疵的臉,任何的描畫都要污了這般

“小姐,去宮裏就不用上了吧?”桑枝拿著特意調暗的脂問道。

“和平日一樣。”崔蘭愔時刻不忘譚氏臨去前叮囑的,說崔家撐不起如此盛,讓出門時一定要遮掩幾分。

桑枝只好還按平時出門的做法給塗了,描了眉,本就暗的口脂上又用蓋了下,在家時抿上去些的頭發簾都挑了出來蓋住了額頭,整張臉看著寡淡了不

崔蘭愔又刻意收斂了表,十分的容貌就去了四分,雖還是人,卻沒那麽人心魄了。

一家子都不放心,管家耿順帶著兒子耿大有提著燈籠在前引路,崔謖和崔戩陪著,送了崔蘭愔過去會合了二房人。

崔冕和崔昶父子騎馬,常氏同崔昶之妻董氏,崔蘭愔同崔冕和常氏的兒崔蘭亭,分坐了兩輛馬車出發。

一行人于寅正十分進了宮,宮門口開始就是烏泱烏泱的人,是人挨著人走到福寧宮的。

朝臣和命婦們在禮的引導下分候在福寧門東西兩側。

咚咚地五鼓響過,都直了腰背,不敢有所作了。

鑾儀衛預設陳太後儀駕于福寧宮門階下,掌司儀監于院中設中和韶樂和丹陛大樂,于福寧門東側設案。

依次奉皇帝賀表,諸王公文武大臣賀表于案上後,皇帝率諸王、文武朝臣恭迎于階下,中和韶樂奏起“豫平之章”,陳太後出來升座。

隨後丹陛大樂奏起“益平之章”,皇帝率諸王、文武大臣上前行三跪九拜禮,給陳太後賀壽。

崔蘭愔強忍住沒有眼睛,看了又看,那個一九章親王冕服,站在康王和安王之間的,明顯是衛王的人,和想的不大一樣。

衛王看著沒那麽老,瞧著只二十許的年紀,材高大拔,相貌不俗,若不是他半睜不睜著眼,連下眼皮都嫌累的懶怠樣,真可稱得上玉樹臨風,君子如玉了。

又看了好幾眼,主要那位衛王給的印象太深了,就沒見過那樣隨時隨地窩著想打盹的人,還是這樣隆重的大場面上。

連傳出抱恙有一陣子的皇帝都抖擻著神給人看,諸王、諸大臣更是卯足了勁兒表現,衛王仍是那副尋常給祖母見禮,照比別人差了力氣了利落的樣子,太有別于衆人了。

不知道別人注沒注意到,反正崔蘭愔是一下子就注意到了,還忍不住一再地瞅。

中和韶樂奏起的“豫平之章”驚醒了崔蘭愔,皇帝已經帶著諸王諸大臣們去了前面,收斂起心神,隨同一衆嬪妃命婦,在徐皇後的率領下給陳太後行三叩九拜之禮。

想著事,後面觀進獻的壽禮時,崔蘭愔都是心不在焉地跟在崔蘭亭後頭,和平日判若兩人。

直到坐下來領宴時,崔蘭亭附過來和說,“對面有個臉生的小姐往你這兒瞅了好幾回。”

崔蘭愔仿似不經意地擡頭,恰和那邊對上,是位極娟麗的姑娘,見崔蘭愔察覺了,含笑致意,很是大方得

崔蘭愔回之一笑,心下已是了然。

平心而論,這位姚七小姐和譚紹很般配。

轉眼時掃見和姚家隔的不遠的項氏和譚蓮,宮裏不敢高聲有大作,崔蘭愔微低頭比了個福禮的作,臉上笑盈盈的和平日沒什麽兩樣。

這樣,反讓項氏和譚蓮有些不過意了。

“娘,愔表姐往後該怎麽辦?”

“娘會幫留意合適的人家。”

這會兒都盯著陳太後,李太後,還有衛王的事兒,沒人注意這邊的向。

陳太後壽辰,宣寧帝的生母李太後沒面,頭對外說是寒不得起了,可誰都知道是為著陳太後不願見容讓了。

高宗時,李家是依附于陳家的。

陳家靠軍武起家,手裏掌著重兵,家裏又出了陳太後,當時說是大郢第一門閥也不為過。

李太後之所以能進宮,是因著陳太後無子,李家主表示願讓李太後宮替陳太後生子固寵,陳家瞧著李家一貫順服,李太後又是陳家的外孫,對陳太後這個表姐多有尊重,遂同意了。

宣寧帝登基頭幾年發生的那些事,經歷過的老人到現在都覺著心有餘悸,權勢人心,可把握不好,真的是眼看著樓起,眼看著樓就塌了,多曾經煊赫的家族就此湮滅。

若不是李家記恩,陳家哪會有如今的太平日子過,不然看徐皇後娘家就知道了。

只陳太後一直放不下,帶著六歲喪母的衛王去了行宮,一住就是這麽些年。

不過如今陳太後帶著衛王回來,這些人倒沒多想,以李家如今的位置和聲,那個位置除了李淑妃出的端王,別個連肖想一下都不能。

陳太後的年歲擺在那裏,這回留下來該不能走了,觀陛下的態度,只要陳太後這個嫡母沒有過格的要求,他該是樂于多給陳太後些敬重的。

這會兒衆人也有數了,之所以各家的小姐一同宮,是要給衛王選妃,衛王是跟著陳太後的,他的王妃自然要得陳太後喜歡了。

陛下待陳太後很用心了,可惜他的用心良苦卻要白費了,從始至終,陳太後筆直端坐在那裏,只和幾位老誥命說著話,對滿殿的閨秀們并無多餘的眼神。

衛王怎也是替父在陳太後面前進孝了,陛下該會寬待他,他的日子比上不足,比下卻足夠富貴,陳太後這樣讓有些肖想衛王妃位的人家不免失

申初散了宴,仍由禮引導著出宮,直到下馬橋,相的人家才招呼著走到一

常氏著被好幾戶人家包圍的李家眷那裏,猶豫著要不要過去招呼一下時,就聽有人喚“崔大夫人”,只好打消了念頭,笑臉迎過去。

“孟老夫人,孟夫人,這一向可好?”

兩方彼此見了禮,孟老夫人閔氏和孟夫人羅氏都略過崔蘭亭,只管上下打量著崔蘭愔。

崔蘭愔已是不喜,不著痕跡地退了兩步,卻被常氏扶住手臂,“愔姐兒該是不知道,孟老夫人同孟夫人是忠遠伯府上的,孟伯爺現在山西總兵任上,虎父無犬子,他家世子爺年不過二十三,已是從四品的都指揮僉事了,年有為,又英俊勇武,咱大郢朝有能比擬的。”

聽常氏誇自己最得意的嫡長孫,閔氏臉上去了倨傲,“你這侄倒是難得的好。”

聽著是誇,可都品的出來,崔蘭愔的好容貌并不得的意。

“多年沒見這樣齊整孩子了,我真是瞧不夠呢。”羅氏卻很熱上前扶住閔氏,閔氏似省起了什麽,扯了下角,“那你該多請家去和茹姐做伴兒。”

“娘說的是。”羅氏從手上褪下只赤金鑲紅寶的鐲子往崔蘭愔面前送著,“不知道能遇見你,這個先拿去戴著玩兒,回頭伯母還有好東西給你。”

這樣的形,誰看都會猜到是相看要是接了什麽了?

可人來人往的,要是再三推拒,人也要說小家子氣經不得大場合。

崔蘭愔忽地搖晃了一下,跟著擡手扶住額頭,“我暈的很,有些上不來氣,容我往邊上緩緩,失禮了。”說話的功夫,已不勝虛弱地靠到崔蘭亭上。

崔蘭亭早有經驗,麻利地扶著往出走,“武將人家果然做事沒章法。”

崔蘭愔哼笑,“說人別捎帶自己。”

崔蘭亭沒了話,崔家也是武勳,只家裏沒人走軍途,子弟們都開始讀書,漸就忘了。

那邊常氏婆媳對著閔氏婆媳尷尬地笑著,一時不知該如何說了。

閔氏終沒能忍住,哼道,“弱不風的,也就擺著好看了。”

羅氏給手鐲掩在袖裏,不好意思地看著常氏,拉著說道,“今兒人太多,可能是氣悶著了。這裏不是說話的地方,等回頭咱們再詳說。”

“可不是,我剛也憋悶得很呢。”常氏應付道。

說話間,崔家的馬車先來了,崔蘭愔由崔蘭亭扶著勉強往這邊福禮道了別,跟在常氏和董氏後上了馬車,禮數上讓人無可指摘。

男子們都在下馬橋東等著,康王四個說笑著等自家馬車過來。

“看四弟哪日方便出宮,咱幾個在我府上聚一回。”康王朝端王問道。

卻沒等來端王的回應,轉頭看去,端王轉了頭往左側著出神,順著他的眼神看過去,康王不由一笑,擡了些音量,“四弟知道那是哪家麽?”

端王這才回神,對上康王和安王了然的眼神,掩飾地直了板兒,故作不知道,“大哥說的是?”

康王寬厚地笑著,“那是武安伯崔家的眷,水紅那位從沒見往外走,該是崔家大房的小姐。”

“剛是孟家在相看麽?”邊上安王問道。

“估計是給孟懷宗相看,可惜了。”康王嘆道。

端王眼裏不免帶了憐意,康王在他肩頭拍了下,“也不是多難得的,等大哥幫你留意更好的。”

端王只管推他道,“車來了,大嫂往這兒呢。”

迎臉兩隊馬車過來,卻是康王府和衛王府的馬車同時到了。

一直半瞇著眼抱臂立那裏的衛王先一步上前,臨上馬車前,潦草地朝三人拱了下手,錯眼間,人已閃上了馬車,從頭至尾也沒給一句話。

著揚長而去的馬車,康王皺眉道,“老二小時候不這樣啊,現怎麽這樣古怪左了。”

上一章
目錄
下一章
目錄
已完結 • 共152章

往宮裏打秋風的日子

第2章 賀壽 表叔和想的不大一樣

第2章 賀壽 表叔和想的不大一樣

第二章

轉眼就到了十二日陳太後生辰日,醜正就起來梳洗。

這回給陳太後賀壽,陛下發話五品上朝臣和命婦外,家有滿十六歲兒的都要隨著進宮。

為示重,近年陛下常給重臣家的子指婚,李家有兩位公子都到了議婚的年齡,還有平王和端王也該選妃了。

端王那裏是不用想了,另幾個已足夠掀起波瀾。

聽耿大有回來學,外頭布莊裏滿了人,盡是各家打發來尋好料子的。

因著崔家兩房未分家,崔蘭愔是可以跟著二房一起進宮的。

說起來,崔蘭愔長這麽大是第一回進宮。

出門見客的裳就那麽有數的幾,崔蘭愔難得穿了鮮亮裳,水紅的襖外罩了件青蓮地五彩纏枝紋大袖杭緞褙子,頭上戴了累金嵌玉海棠花分心,耳上是一對金鑲玉葫蘆耳墜,是崔蘭愔最拿得出手的一了。

看著細膩瑩白沒一點瑕疵的臉,任何的描畫都要污了這般

“小姐,去宮裏就不用上了吧?”桑枝拿著特意調暗的脂問道。

“和平日一樣。”崔蘭愔時刻不忘譚氏臨去前叮囑的,說崔家撐不起如此盛,讓出門時一定要遮掩幾分。

桑枝只好還按平時出門的做法給塗了,描了眉,本就暗的口脂上又用蓋了下,在家時抿上去些的頭發簾都挑了出來蓋住了額頭,整張臉看著寡淡了不

崔蘭愔又刻意收斂了表,十分的容貌就去了四分,雖還是人,卻沒那麽人心魄了。

一家子都不放心,管家耿順帶著兒子耿大有提著燈籠在前引路,崔謖和崔戩陪著,送了崔蘭愔過去會合了二房人。

崔冕和崔昶父子騎馬,常氏同崔昶之妻董氏,崔蘭愔同崔冕和常氏的兒崔蘭亭,分坐了兩輛馬車出發。

一行人于寅正十分進了宮,宮門口開始就是烏泱烏泱的人,是人挨著人走到福寧宮的。

朝臣和命婦們在禮的引導下分候在福寧門東西兩側。

咚咚地五鼓響過,都直了腰背,不敢有所作了。

鑾儀衛預設陳太後儀駕于福寧宮門階下,掌司儀監于院中設中和韶樂和丹陛大樂,于福寧門東側設案。

依次奉皇帝賀表,諸王公文武大臣賀表于案上後,皇帝率諸王、文武朝臣恭迎于階下,中和韶樂奏起“豫平之章”,陳太後出來升座。

隨後丹陛大樂奏起“益平之章”,皇帝率諸王、文武大臣上前行三跪九拜禮,給陳太後賀壽。

崔蘭愔強忍住沒有眼睛,看了又看,那個一九章親王冕服,站在康王和安王之間的,明顯是衛王的人,和想的不大一樣。

衛王看著沒那麽老,瞧著只二十許的年紀,材高大拔,相貌不俗,若不是他半睜不睜著眼,連下眼皮都嫌累的懶怠樣,真可稱得上玉樹臨風,君子如玉了。

又看了好幾眼,主要那位衛王給的印象太深了,就沒見過那樣隨時隨地窩著想打盹的人,還是這樣隆重的大場面上。

連傳出抱恙有一陣子的皇帝都抖擻著神給人看,諸王、諸大臣更是卯足了勁兒表現,衛王仍是那副尋常給祖母見禮,照比別人差了力氣了利落的樣子,太有別于衆人了。

不知道別人注沒注意到,反正崔蘭愔是一下子就注意到了,還忍不住一再地瞅。

中和韶樂奏起的“豫平之章”驚醒了崔蘭愔,皇帝已經帶著諸王諸大臣們去了前面,收斂起心神,隨同一衆嬪妃命婦,在徐皇後的率領下給陳太後行三叩九拜之禮。

想著事,後面觀進獻的壽禮時,崔蘭愔都是心不在焉地跟在崔蘭亭後頭,和平日判若兩人。

直到坐下來領宴時,崔蘭亭附過來和說,“對面有個臉生的小姐往你這兒瞅了好幾回。”

崔蘭愔仿似不經意地擡頭,恰和那邊對上,是位極娟麗的姑娘,見崔蘭愔察覺了,含笑致意,很是大方得

崔蘭愔回之一笑,心下已是了然。

平心而論,這位姚七小姐和譚紹很般配。

轉眼時掃見和姚家隔的不遠的項氏和譚蓮,宮裏不敢高聲有大作,崔蘭愔微低頭比了個福禮的作,臉上笑盈盈的和平日沒什麽兩樣。

這樣,反讓項氏和譚蓮有些不過意了。

“娘,愔表姐往後該怎麽辦?”

“娘會幫留意合適的人家。”

這會兒都盯著陳太後,李太後,還有衛王的事兒,沒人注意這邊的向。

陳太後壽辰,宣寧帝的生母李太後沒面,頭對外說是寒不得起了,可誰都知道是為著陳太後不願見容讓了。

高宗時,李家是依附于陳家的。

陳家靠軍武起家,手裏掌著重兵,家裏又出了陳太後,當時說是大郢第一門閥也不為過。

李太後之所以能進宮,是因著陳太後無子,李家主表示願讓李太後宮替陳太後生子固寵,陳家瞧著李家一貫順服,李太後又是陳家的外孫,對陳太後這個表姐多有尊重,遂同意了。

宣寧帝登基頭幾年發生的那些事,經歷過的老人到現在都覺著心有餘悸,權勢人心,可把握不好,真的是眼看著樓起,眼看著樓就塌了,多曾經煊赫的家族就此湮滅。

若不是李家記恩,陳家哪會有如今的太平日子過,不然看徐皇後娘家就知道了。

只陳太後一直放不下,帶著六歲喪母的衛王去了行宮,一住就是這麽些年。

不過如今陳太後帶著衛王回來,這些人倒沒多想,以李家如今的位置和聲,那個位置除了李淑妃出的端王,別個連肖想一下都不能。

陳太後的年歲擺在那裏,這回留下來該不能走了,觀陛下的態度,只要陳太後這個嫡母沒有過格的要求,他該是樂于多給陳太後些敬重的。

這會兒衆人也有數了,之所以各家的小姐一同宮,是要給衛王選妃,衛王是跟著陳太後的,他的王妃自然要得陳太後喜歡了。

陛下待陳太後很用心了,可惜他的用心良苦卻要白費了,從始至終,陳太後筆直端坐在那裏,只和幾位老誥命說著話,對滿殿的閨秀們并無多餘的眼神。

衛王怎也是替父在陳太後面前進孝了,陛下該會寬待他,他的日子比上不足,比下卻足夠富貴,陳太後這樣讓有些肖想衛王妃位的人家不免失

申初散了宴,仍由禮引導著出宮,直到下馬橋,相的人家才招呼著走到一

常氏著被好幾戶人家包圍的李家眷那裏,猶豫著要不要過去招呼一下時,就聽有人喚“崔大夫人”,只好打消了念頭,笑臉迎過去。

“孟老夫人,孟夫人,這一向可好?”

兩方彼此見了禮,孟老夫人閔氏和孟夫人羅氏都略過崔蘭亭,只管上下打量著崔蘭愔。

崔蘭愔已是不喜,不著痕跡地退了兩步,卻被常氏扶住手臂,“愔姐兒該是不知道,孟老夫人同孟夫人是忠遠伯府上的,孟伯爺現在山西總兵任上,虎父無犬子,他家世子爺年不過二十三,已是從四品的都指揮僉事了,年有為,又英俊勇武,咱大郢朝有能比擬的。”

聽常氏誇自己最得意的嫡長孫,閔氏臉上去了倨傲,“你這侄倒是難得的好。”

聽著是誇,可都品的出來,崔蘭愔的好容貌并不得的意。

“多年沒見這樣齊整孩子了,我真是瞧不夠呢。”羅氏卻很熱上前扶住閔氏,閔氏似省起了什麽,扯了下角,“那你該多請家去和茹姐做伴兒。”

“娘說的是。”羅氏從手上褪下只赤金鑲紅寶的鐲子往崔蘭愔面前送著,“不知道能遇見你,這個先拿去戴著玩兒,回頭伯母還有好東西給你。”

這樣的形,誰看都會猜到是相看要是接了什麽了?

可人來人往的,要是再三推拒,人也要說小家子氣經不得大場合。

崔蘭愔忽地搖晃了一下,跟著擡手扶住額頭,“我暈的很,有些上不來氣,容我往邊上緩緩,失禮了。”說話的功夫,已不勝虛弱地靠到崔蘭亭上。

崔蘭亭早有經驗,麻利地扶著往出走,“武將人家果然做事沒章法。”

崔蘭愔哼笑,“說人別捎帶自己。”

崔蘭亭沒了話,崔家也是武勳,只家裏沒人走軍途,子弟們都開始讀書,漸就忘了。

那邊常氏婆媳對著閔氏婆媳尷尬地笑著,一時不知該如何說了。

閔氏終沒能忍住,哼道,“弱不風的,也就擺著好看了。”

羅氏給手鐲掩在袖裏,不好意思地看著常氏,拉著說道,“今兒人太多,可能是氣悶著了。這裏不是說話的地方,等回頭咱們再詳說。”

“可不是,我剛也憋悶得很呢。”常氏應付道。

說話間,崔家的馬車先來了,崔蘭愔由崔蘭亭扶著勉強往這邊福禮道了別,跟在常氏和董氏後上了馬車,禮數上讓人無可指摘。

男子們都在下馬橋東等著,康王四個說笑著等自家馬車過來。

“看四弟哪日方便出宮,咱幾個在我府上聚一回。”康王朝端王問道。

卻沒等來端王的回應,轉頭看去,端王轉了頭往左側著出神,順著他的眼神看過去,康王不由一笑,擡了些音量,“四弟知道那是哪家麽?”

端王這才回神,對上康王和安王了然的眼神,掩飾地直了板兒,故作不知道,“大哥說的是?”

康王寬厚地笑著,“那是武安伯崔家的眷,水紅那位從沒見往外走,該是崔家大房的小姐。”

“剛是孟家在相看麽?”邊上安王問道。

“估計是給孟懷宗相看,可惜了。”康王嘆道。

端王眼裏不免帶了憐意,康王在他肩頭拍了下,“也不是多難得的,等大哥幫你留意更好的。”

端王只管推他道,“車來了,大嫂往這兒呢。”

迎臉兩隊馬車過來,卻是康王府和衛王府的馬車同時到了。

一直半瞇著眼抱臂立那裏的衛王先一步上前,臨上馬車前,潦草地朝三人拱了下手,錯眼間,人已閃上了馬車,從頭至尾也沒給一句話。

著揚長而去的馬車,康王皺眉道,“老二小時候不這樣啊,現怎麽這樣古怪左了。”

上一章
加入書架
下一章
上一章
加入書架
下一章

第50章:掌灸文本过长文本过长文本过长文本过长

20%

A-
A+
目錄
設定
夜間
×

登入

*一秒注册,無需驗證E-mail  立即註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