楊顯忠得了吩咐,捧著信封,恭敬地退出了書房。
他并未直接派人送往崔府,而是回府后,先將信封連同陛下今日的態度,一并稟明了母親安遠伯夫人。
安遠伯夫人聽聞此事牽扯到當今陛下,又見信封是陛下親筆所書,哪里還敢怠慢。
立刻喚來了自己邊最得力的林嬤嬤。
“林嬤嬤,”安遠伯夫人將那封信鄭重地到林嬤嬤手中,仔細叮囑道,“你親自去一趟崔府,務必將這封信親手到崔家大姑娘手上,不可經過任何人的手,明白嗎?”
林嬤嬤在伯府伺候多年,深諳其中關竅,見夫人如此鄭重其事,便知此事非同小可。
接過信封,小心地收袖中,躬應道:“老奴明白,請夫人放心。”
得了吩咐,林嬤嬤不敢耽擱,乘著伯府的馬車,徑直往崔府而去。
到了崔府門前,林嬤嬤遞上拜帖。
門房見了拜帖,不敢怠慢,連忙進去通傳。
消息傳到小院時,崔寶珠正坐在窗前看書。
聽聞安遠伯府的嬤嬤來了,還要見,有些意外。
“快請進來吧。”崔寶珠放下書卷,起理了理裳。
文娘將林嬤嬤迎進了堂屋。
林嬤嬤規規矩矩地給崔寶珠行了禮,目不著痕跡地打量了一下這位崔家大姑娘。
只見穿著一家常的淺紫,未施黛,卻瑩潤,眉目清朗。
“嬤嬤不必多禮,請坐。”崔寶珠客氣地讓座,文娘也適時地奉上了茶水。
林嬤嬤欠了欠,并未落座,而是示意后跟著的小丫鬟將一個頗大的食盒捧了上來。
那食盒雕花,分量不輕。
“崔大姑娘,這是我家九小姐特意吩咐送來的。都是些南邊的鮮果,便讓給姑娘也送一份嘗嘗鮮,聊表謝意。”
這禮送得有些隆重了,不過是一點牛糕,竟得了安遠伯府如此回禮。
“妙蓮實在太客氣了,何必如此破費。嬤嬤快請代我謝過。”
文娘上前接過了食盒。
林嬤嬤見東西送到,目的達,便不再多留,又客套了幾句,便起告辭。
“姑娘,這安遠伯府可真是講究。”
文娘將食盒放到桌上,打開蓋子,一清甜的果香瞬間彌漫開來。
文娘手將水果取出來,準備換到果盤里去。
拿起上層,底層卻不是鮮果,而是一個信封。
崔寶珠親啟。
崔寶珠接過信,妙蓮為何用這種方式給送信?
撕開信封,打開竟是一幅水墨畫。
畫上沒有繁復的景致,只寥寥數筆,勾勒出一截院墻,墻頭上,探出半個茸茸的小腦袋——是一只貓兒。
那貓兒揣著前爪,一雙圓溜溜的眼睛正好奇地向下著,神態慵懶又帶著幾分狡黠,活靈活現,仿佛下一刻就要從畫紙上跳下來一般。
崔寶珠隨即想到那天在暖泉莊,趴在院墻上,看著墻那邊的李玄之練劍。
臉頰一熱,目落在畫紙右下角,朱紅印章,玄之。
“姑娘,信上寫了什麼呀?可是妙蓮姑娘又約您出去玩?”文娘收拾好水果,好奇地湊過來看了一眼,正好看到展開的畫紙。眼睛一亮,忍不住贊嘆道:“哎呀!這只貓兒畫得可真好!”
崔寶珠將畫鋪平在書案上,指尖輕輕拂過那朱紅的“玄之”印章,心里像是被什麼東西輕輕撓了一下,的,又帶著點說不清道不明的滋味。
他這是……在笑話那日趴墻頭看嗎?
崔寶珠抿了抿,眼珠一轉,心頭忽然也生出幾分促狹的玩鬧心思。
你畫貓兒笑我,我便畫個別的回敬你!
“文娘,”揚聲喚道,“過來幫我磨墨。”
文娘應聲進來:“姑娘這是要作畫?”
“嗯,”崔寶珠拿起一支細毫筆,在指尖轉了轉,角彎起一個狡黠的弧度,“畫個……小狗,回禮。”
只是想得容易,畫起來卻難。
雖也曾跟著先生學過幾筆丹青,但多年未筆,手生的厲害。
第一筆下去,墨洇開了一小片,小狗的腦袋畫得像個墨團。
“哎呀!”崔寶珠懊惱地低呼一聲,將那張紙一團,丟到了一旁。
再來!
第二張,狗畫得一長一短。掉!
第三張,那把小劍畫得歪歪扭扭,像燒火。再掉!
……
一連畫了七八張,廢稿在腳邊堆了一小堆。
文娘在一旁看著,角含笑,也不打擾,只是默默地將磨好的墨添上。
崔寶珠越畫越是較勁,鼻尖都沁出了細的汗珠。
“姑娘,要不歇歇再畫?”文娘聲勸道。
“不行,今日非畫出來不可!”
好不容易,終于在晚飯前畫了一幅。
一個憨態可掬的小腦袋,兩只耷拉著的大耳朵,圓滾滾的子,還有一條翹得高高的小尾。
最后,小心翼翼地給小狗添上了一把……嗯,勉強能看出形狀的小木劍,被它一只前爪笨拙地抱著。
雖然筆依舊稚,線條也不夠流暢,而且小狗還傻里傻氣的。
崔寶珠端詳著自己的“大作”,終于滿意地點了點頭。
想了想,又提筆在畫的空白,寫了兩句打油詩。
寫完,自己先忍不住撲哧一聲笑了出來。
將畫小心地晾干,找來信封,將畫紙仔細折好放了進去,在信封上寫下“李玄之親啟”。
思忖片刻,崔寶珠又找來一個稍大的信封,將裝著畫的那個信封套了進去,然后在大信封上寫了“楊妙蓮親啟”。
做完這些,還不放心,又取了一張素雅的花箋,提筆給楊妙蓮寫了幾句己話,無非是問問乞巧節的準備如何,約得閑了一起去逛逛街市,順便提了一句讓將信封里的信轉給那位“吃牛糕的李表兄”。
將花箋也一并放大信封里封好,崔寶珠這才將這層層包裹的“回禮”到文娘手中。
“文娘,你辛苦一趟,把這個送到安遠伯府去,給妙蓮。”
楊顯忠得了吩咐,捧著信封,恭敬地退出了書房。
他并未直接派人送往崔府,而是回府后,先將信封連同陛下今日的態度,一并稟明了母親安遠伯夫人。
安遠伯夫人聽聞此事牽扯到當今陛下,又見信封是陛下親筆所書,哪里還敢怠慢。
立刻喚來了自己邊最得力的林嬤嬤。
“林嬤嬤,”安遠伯夫人將那封信鄭重地到林嬤嬤手中,仔細叮囑道,“你親自去一趟崔府,務必將這封信親手到崔家大姑娘手上,不可經過任何人的手,明白嗎?”
林嬤嬤在伯府伺候多年,深諳其中關竅,見夫人如此鄭重其事,便知此事非同小可。
接過信封,小心地收袖中,躬應道:“老奴明白,請夫人放心。”
得了吩咐,林嬤嬤不敢耽擱,乘著伯府的馬車,徑直往崔府而去。
到了崔府門前,林嬤嬤遞上拜帖。
門房見了拜帖,不敢怠慢,連忙進去通傳。
消息傳到小院時,崔寶珠正坐在窗前看書。
聽聞安遠伯府的嬤嬤來了,還要見,有些意外。
“快請進來吧。”崔寶珠放下書卷,起理了理裳。
文娘將林嬤嬤迎進了堂屋。
林嬤嬤規規矩矩地給崔寶珠行了禮,目不著痕跡地打量了一下這位崔家大姑娘。
只見穿著一家常的淺紫,未施黛,卻瑩潤,眉目清朗。
“嬤嬤不必多禮,請坐。”崔寶珠客氣地讓座,文娘也適時地奉上了茶水。
林嬤嬤欠了欠,并未落座,而是示意后跟著的小丫鬟將一個頗大的食盒捧了上來。
那食盒雕花,分量不輕。
“崔大姑娘,這是我家九小姐特意吩咐送來的。都是些南邊的鮮果,便讓給姑娘也送一份嘗嘗鮮,聊表謝意。”
這禮送得有些隆重了,不過是一點牛糕,竟得了安遠伯府如此回禮。
“妙蓮實在太客氣了,何必如此破費。嬤嬤快請代我謝過。”
文娘上前接過了食盒。
林嬤嬤見東西送到,目的達,便不再多留,又客套了幾句,便起告辭。
“姑娘,這安遠伯府可真是講究。”
文娘將食盒放到桌上,打開蓋子,一清甜的果香瞬間彌漫開來。
文娘手將水果取出來,準備換到果盤里去。
拿起上層,底層卻不是鮮果,而是一個信封。
崔寶珠親啟。
崔寶珠接過信,妙蓮為何用這種方式給送信?
撕開信封,打開竟是一幅水墨畫。
畫上沒有繁復的景致,只寥寥數筆,勾勒出一截院墻,墻頭上,探出半個茸茸的小腦袋——是一只貓兒。
那貓兒揣著前爪,一雙圓溜溜的眼睛正好奇地向下著,神態慵懶又帶著幾分狡黠,活靈活現,仿佛下一刻就要從畫紙上跳下來一般。
崔寶珠隨即想到那天在暖泉莊,趴在院墻上,看著墻那邊的李玄之練劍。
臉頰一熱,目落在畫紙右下角,朱紅印章,玄之。
“姑娘,信上寫了什麼呀?可是妙蓮姑娘又約您出去玩?”文娘收拾好水果,好奇地湊過來看了一眼,正好看到展開的畫紙。眼睛一亮,忍不住贊嘆道:“哎呀!這只貓兒畫得可真好!”
崔寶珠將畫鋪平在書案上,指尖輕輕拂過那朱紅的“玄之”印章,心里像是被什麼東西輕輕撓了一下,的,又帶著點說不清道不明的滋味。
他這是……在笑話那日趴墻頭看嗎?
崔寶珠抿了抿,眼珠一轉,心頭忽然也生出幾分促狹的玩鬧心思。
你畫貓兒笑我,我便畫個別的回敬你!
“文娘,”揚聲喚道,“過來幫我磨墨。”
文娘應聲進來:“姑娘這是要作畫?”
“嗯,”崔寶珠拿起一支細毫筆,在指尖轉了轉,角彎起一個狡黠的弧度,“畫個……小狗,回禮。”
只是想得容易,畫起來卻難。
雖也曾跟著先生學過幾筆丹青,但多年未筆,手生的厲害。
第一筆下去,墨洇開了一小片,小狗的腦袋畫得像個墨團。
“哎呀!”崔寶珠懊惱地低呼一聲,將那張紙一團,丟到了一旁。
再來!
第二張,狗畫得一長一短。掉!
第三張,那把小劍畫得歪歪扭扭,像燒火。再掉!
……
一連畫了七八張,廢稿在腳邊堆了一小堆。
文娘在一旁看著,角含笑,也不打擾,只是默默地將磨好的墨添上。
崔寶珠越畫越是較勁,鼻尖都沁出了細的汗珠。
“姑娘,要不歇歇再畫?”文娘聲勸道。
“不行,今日非畫出來不可!”
好不容易,終于在晚飯前畫了一幅。
一個憨態可掬的小腦袋,兩只耷拉著的大耳朵,圓滾滾的子,還有一條翹得高高的小尾。
最后,小心翼翼地給小狗添上了一把……嗯,勉強能看出形狀的小木劍,被它一只前爪笨拙地抱著。
雖然筆依舊稚,線條也不夠流暢,而且小狗還傻里傻氣的。
崔寶珠端詳著自己的“大作”,終于滿意地點了點頭。
想了想,又提筆在畫的空白,寫了兩句打油詩。
寫完,自己先忍不住撲哧一聲笑了出來。
將畫小心地晾干,找來信封,將畫紙仔細折好放了進去,在信封上寫下“李玄之親啟”。
思忖片刻,崔寶珠又找來一個稍大的信封,將裝著畫的那個信封套了進去,然后在大信封上寫了“楊妙蓮親啟”。
做完這些,還不放心,又取了一張素雅的花箋,提筆給楊妙蓮寫了幾句己話,無非是問問乞巧節的準備如何,約得閑了一起去逛逛街市,順便提了一句讓將信封里的信轉給那位“吃牛糕的李表兄”。
將花箋也一并放大信封里封好,崔寶珠這才將這層層包裹的“回禮”到文娘手中。
“文娘,你辛苦一趟,把這個送到安遠伯府去,給妙蓮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