劉湘君見崔老夫人氣稍緩,這才又小心翼翼地開了口。
“母親,還有一事,媳婦也得跟您回稟一聲。”
“何事?”
劉湘君臉上的笑容帶了幾分愁苦。
“母親,這眼瞅著就要到中秋了。”
“各的人往來,節禮打點,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。”
嘆了口氣,用帕子輕輕按了按眼角,仿佛那里真有什麼眼淚。
“老爺那點俸祿,您是知道的,素來是的。”
“家里的幾鋪子,這兩年年景不好,進項也大不如前。”
“媳婦這些日子,為了府里的開銷,真是愁得頭發都要白了。”
“如今府里上下,都是省食,能省一文是一文。”
“就指著,能多攢下些銀錢,好給母親您年底的大壽,辦得風面些。”
劉湘君一邊說,一邊觀察著崔老夫人的神。
果然,崔老夫人聽著這話,眉心那幾道平日里就沒怎麼舒展過的褶子,此刻更是深刻了幾分。
放下茶盞,發出“嗑”的一聲輕響。
“這點小事,也值得你愁這樣?”
崔老夫人一雙渾濁中帶著幾分明盤算的眼睛,直直地看向劉湘君。
劉湘君心中一凜,連忙道:“母親教訓的是,是媳婦沒本事,持不好家務。”
崔老夫人冷哼一聲。
“府里養著那麼大一個金山。”
劉湘君聞言,面上卻故作不解。
“母親,您說的是……”
“咱們崔家,好吃好喝地養了這麼些年,倒好,半點不知道恩回報!”
“整日里就知道給家里添堵,跟那個死去的娘,真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!”
崔老夫人一提起崔寶珠的生母,語氣便充滿了厭惡。
劉湘君眼底閃過一得意,面上卻越發恭順。
“母親,您這話,媳婦可不敢茍同。”
假模假樣地勸道:“寶珠那孩子,年紀還小,不懂事也是有的。”
“再者說,到底是崔家的骨,咱們怎麼能……”
“怎麼不能?”崔老夫人打斷的話,眼睛一瞪。
“既然是崔家養大的,就該為崔家著想!”
“如今家里正是用錢的時候,那份嫁妝,難道就該放在那里發霉不?”
劉湘君心中暗喜,面上卻故作驚訝。
“母親!這……這怎麼使得?”
“寶珠的嫁妝,那是母親留給的己,咱們做長輩的,怎好用?”
“再說,傳揚出去,豈不是讓人笑話咱們崔家,連姑娘的嫁妝都要算計?”
崔老夫人冷笑一聲。
“笑話?誰敢笑話?”
“我崔家養這麼多年,難道是白養的?”
“再說了,那嫁妝,如今放在手里,也是白白糟蹋!”
“與其讓將來胡揮霍了,倒不如現在拿出來,為家里做些貢獻!”
劉湘君聽著,心里樂開了花,面上卻依舊是一副為難的模樣。
“媳婦也知道母親是為了家里好,只是……這兒家的嫁妝,若無本人允準,或是沒有府的文書許可,咱們做長輩的,怕是不好擅自用啊。”
頓了頓,又補充道:“若是傳揚出去,說咱們崔家連未出閣姑娘的嫁妝都要算計,豈不是……豈不是讓人笑掉大牙?”
“到時候,不僅寶珠的名聲不好聽,怕是連雪兒的親事,都要了牽連。”
崔老夫人聽了這話,眉頭擰得更了。
劉湘君的話,也確實讓有幾分顧忌。
若是真鬧到府,或是被外人指指點點,說他們崔家苛待嫡,圖謀嫁妝,那可就得不償失了。
尤其是雪兒的婚事,如今正是關鍵時候,可不能出半點差錯。
崔老夫人沉默了半晌,臉晴不定。
“我那個不的弟弟,前些日子還托人捎信來,他有個孫兒,正好到了議親的年紀。”
“我雖未曾親眼見過我那侄孫,但聽我弟弟信上說,是個極為出的孩子。”
崔老夫人那個弟弟?
那不就是在鄉下養豬的麼?
一家子泥子,能有多出?
一拍手,贊嘆道:“還是母親思慮周全,寶珠也到了議親的年紀,總得做姐姐的親事定了,才好議弟弟妹妹們的親事。”
“鄉下人家,雖然清貧些,但勝在人口簡單,沒什麼勾心斗角。”
“寶珠嫁過去,憑著的嫁妝,日子定然能過得舒舒服服,說不定還能幫襯夫家,置辦些產業呢!”
“這可真是兩全其的好事!”
“只是,母親,寶珠那丫頭,自小在京城長大,錦玉食的,心氣兒又高。”
“怕是……怕是瞧不上鄉下人家。”
崔老夫人聞言,重重地冷哼一聲。
“由不得瞧得上瞧不上!”
“的婚事,父母之命,妁之言,什麼時候到一個黃丫頭挑三揀四了?”
“我那侄孫,雖然家境是差了些,但勝在人老實,又是自家親戚,總不會虧待了。”
“那份厚的嫁妝帶過去,到了鄉下,那就是頂尖兒的富戶了!還愁沒有好日子過?”
崔老夫人越想越覺得這個主意妙極了。
劉湘君心中暗道,老虔婆打得好算盤!
崔寶珠那嫁妝,若是真到了鄉下泥子手里,還不是任由老虔婆的娘家圓扁?
只怕最后連骨頭渣子都剩不下,全都要被搜刮干凈,補了崔老夫人和娘家。
“母親深謀遠慮,媳婦佩服之至。”
“這事兒,就這麼定了!”崔老夫人一錘定音。
看向劉湘君,吩咐道:“你回頭,就打發個得力的管事,去我娘家那邊走一趟,把我那弟弟一家接進京來,就說是我要過大壽,想他們了,請他們過來熱鬧熱鬧,正好也讓他們看看京城的繁華。”
劉湘君連忙起,屈膝一福。
“是,母親。媳婦這就去安排。定要將舅老爺一家妥妥帖帖地接到京城來,讓您老人家開開心心,風面。”
聲音輕,眉眼間帶著掩飾不住的喜。
劉湘君扶著崔老夫人的手臂,聲道:“母親,您也別太勞了,為了這些小輩的事,氣壞了子可不值當。”
“您且放寬心,有媳婦在,定能將此事辦得妥妥帖帖。”
崔老夫人聽著這番心話,臉稍霽,點了點頭。
“這個家,還是你最讓我省心。”
劉湘君見崔老夫人氣稍緩,這才又小心翼翼地開了口。
“母親,還有一事,媳婦也得跟您回稟一聲。”
“何事?”
劉湘君臉上的笑容帶了幾分愁苦。
“母親,這眼瞅著就要到中秋了。”
“各的人往來,節禮打點,都是一筆不小的開銷。”
嘆了口氣,用帕子輕輕按了按眼角,仿佛那里真有什麼眼淚。
“老爺那點俸祿,您是知道的,素來是的。”
“家里的幾鋪子,這兩年年景不好,進項也大不如前。”
“媳婦這些日子,為了府里的開銷,真是愁得頭發都要白了。”
“如今府里上下,都是省食,能省一文是一文。”
“就指著,能多攢下些銀錢,好給母親您年底的大壽,辦得風面些。”
劉湘君一邊說,一邊觀察著崔老夫人的神。
果然,崔老夫人聽著這話,眉心那幾道平日里就沒怎麼舒展過的褶子,此刻更是深刻了幾分。
放下茶盞,發出“嗑”的一聲輕響。
“這點小事,也值得你愁這樣?”
崔老夫人一雙渾濁中帶著幾分明盤算的眼睛,直直地看向劉湘君。
劉湘君心中一凜,連忙道:“母親教訓的是,是媳婦沒本事,持不好家務。”
崔老夫人冷哼一聲。
“府里養著那麼大一個金山。”
劉湘君聞言,面上卻故作不解。
“母親,您說的是……”
“咱們崔家,好吃好喝地養了這麼些年,倒好,半點不知道恩回報!”
“整日里就知道給家里添堵,跟那個死去的娘,真是一個模子里刻出來的!”
崔老夫人一提起崔寶珠的生母,語氣便充滿了厭惡。
劉湘君眼底閃過一得意,面上卻越發恭順。
“母親,您這話,媳婦可不敢茍同。”
假模假樣地勸道:“寶珠那孩子,年紀還小,不懂事也是有的。”
“再者說,到底是崔家的骨,咱們怎麼能……”
“怎麼不能?”崔老夫人打斷的話,眼睛一瞪。
“既然是崔家養大的,就該為崔家著想!”
“如今家里正是用錢的時候,那份嫁妝,難道就該放在那里發霉不?”
劉湘君心中暗喜,面上卻故作驚訝。
“母親!這……這怎麼使得?”
“寶珠的嫁妝,那是母親留給的己,咱們做長輩的,怎好用?”
“再說,傳揚出去,豈不是讓人笑話咱們崔家,連姑娘的嫁妝都要算計?”
崔老夫人冷笑一聲。
“笑話?誰敢笑話?”
“我崔家養這麼多年,難道是白養的?”
“再說了,那嫁妝,如今放在手里,也是白白糟蹋!”
“與其讓將來胡揮霍了,倒不如現在拿出來,為家里做些貢獻!”
劉湘君聽著,心里樂開了花,面上卻依舊是一副為難的模樣。
“媳婦也知道母親是為了家里好,只是……這兒家的嫁妝,若無本人允準,或是沒有府的文書許可,咱們做長輩的,怕是不好擅自用啊。”
頓了頓,又補充道:“若是傳揚出去,說咱們崔家連未出閣姑娘的嫁妝都要算計,豈不是……豈不是讓人笑掉大牙?”
“到時候,不僅寶珠的名聲不好聽,怕是連雪兒的親事,都要了牽連。”
崔老夫人聽了這話,眉頭擰得更了。
劉湘君的話,也確實讓有幾分顧忌。
若是真鬧到府,或是被外人指指點點,說他們崔家苛待嫡,圖謀嫁妝,那可就得不償失了。
尤其是雪兒的婚事,如今正是關鍵時候,可不能出半點差錯。
崔老夫人沉默了半晌,臉晴不定。
“我那個不的弟弟,前些日子還托人捎信來,他有個孫兒,正好到了議親的年紀。”
“我雖未曾親眼見過我那侄孫,但聽我弟弟信上說,是個極為出的孩子。”
崔老夫人那個弟弟?
那不就是在鄉下養豬的麼?
一家子泥子,能有多出?
一拍手,贊嘆道:“還是母親思慮周全,寶珠也到了議親的年紀,總得做姐姐的親事定了,才好議弟弟妹妹們的親事。”
“鄉下人家,雖然清貧些,但勝在人口簡單,沒什麼勾心斗角。”
“寶珠嫁過去,憑著的嫁妝,日子定然能過得舒舒服服,說不定還能幫襯夫家,置辦些產業呢!”
“這可真是兩全其的好事!”
“只是,母親,寶珠那丫頭,自小在京城長大,錦玉食的,心氣兒又高。”
“怕是……怕是瞧不上鄉下人家。”
崔老夫人聞言,重重地冷哼一聲。
“由不得瞧得上瞧不上!”
“的婚事,父母之命,妁之言,什麼時候到一個黃丫頭挑三揀四了?”
“我那侄孫,雖然家境是差了些,但勝在人老實,又是自家親戚,總不會虧待了。”
“那份厚的嫁妝帶過去,到了鄉下,那就是頂尖兒的富戶了!還愁沒有好日子過?”
崔老夫人越想越覺得這個主意妙極了。
劉湘君心中暗道,老虔婆打得好算盤!
崔寶珠那嫁妝,若是真到了鄉下泥子手里,還不是任由老虔婆的娘家圓扁?
只怕最后連骨頭渣子都剩不下,全都要被搜刮干凈,補了崔老夫人和娘家。
“母親深謀遠慮,媳婦佩服之至。”
“這事兒,就這麼定了!”崔老夫人一錘定音。
看向劉湘君,吩咐道:“你回頭,就打發個得力的管事,去我娘家那邊走一趟,把我那弟弟一家接進京來,就說是我要過大壽,想他們了,請他們過來熱鬧熱鬧,正好也讓他們看看京城的繁華。”
劉湘君連忙起,屈膝一福。
“是,母親。媳婦這就去安排。定要將舅老爺一家妥妥帖帖地接到京城來,讓您老人家開開心心,風面。”
聲音輕,眉眼間帶著掩飾不住的喜。
劉湘君扶著崔老夫人的手臂,聲道:“母親,您也別太勞了,為了這些小輩的事,氣壞了子可不值當。”
“您且放寬心,有媳婦在,定能將此事辦得妥妥帖帖。”
崔老夫人聽著這番心話,臉稍霽,點了點頭。
“這個家,還是你最讓我省心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