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好你個崔寶珠,我這是夸你呢。”
李玄之的聲音不高,帶著點兒揶揄的尾音,在耳邊低低地盤旋,鉆進心里。
崔寶珠的心,砰砰砰地跳個不停。
猛地抬頭,撞進他含笑的眼眸里。
四目相對,周遭的一切都虛化了背景。
的世界里,只剩下他眼底映出的,那個臉頰發燙、眼神慌的自己。
此刻沒有言語,卻勝過千言萬語。
崔寶珠的呼吸,不自覺地屏住了。
覺得,自己好像……要醉了。
醉在這溫的月里,醉在他深的凝中。
楊妙蓮走過來看看這個,又看看那個,一雙烏溜溜的眼珠子轉了轉,臉上出了然的笑容。
“咳咳,”楊妙蓮清了清嗓子,打破了這有些微妙的安靜,“寶珠姐姐,李表兄,你們看今晚的月亮,是不是特別圓,特別亮?”
楊顯忠也適時接口:“嗯,今夜月確然極佳,湖上風也好。”
崔寶珠這才如夢初醒,連忙附和道:“是……是啊,月亮真好看。”
說完,又覺得自己的話有些干的,不由得暗自懊惱。
幾人有一搭沒一搭地閑聊著,說的多是些京中的趣聞。
崔寶珠漸漸也放開了些,不再像方才那般拘謹。
“李公子,往年這個時候,你……都是如何過中秋的?”
問出這話,心里又有些忐忑。
會不會太唐突了?
他會不會覺得,自己問得太多了?
“我?”
“往年,多是一個人過。”
一個人過?
崔寶珠的心,沒來由地揪了一下。
中秋佳節,本是闔家團圓的日子。
他卻說,他是一個人過。
那該是何等的孤寂與冷清?
“那……你的家人呢?”崔寶珠忍不住追問。
“我沒有家人。”
“沒有父母,亦無兄弟姐妹。”
雖然早就聽妙蓮提過李玄之的家境凄涼,寄人籬下,但親口聽到他輕描淡寫地提起,聽在崔寶珠耳中,卻讓覺得心口悶悶的,有些不過氣來。
張了張,想說些什麼安的話,卻又不知從何說起。
“也沒有……”李玄之的聲音頓了頓,低聲在耳畔說道,“妻室通房。”
“誰……誰問你什麼妻室通房!”
李玄之看著那副窘加的模樣,笑意更深了幾分。
“嗯,”他慢悠悠地應了一聲,語氣里帶著幾分戲謔,“你沒問。”
“是我自己,想告訴你。”
崔寶珠:“……”
覺得自己快要不能呼吸了。
這個男人,怎麼……怎麼這麼會撥人心!
狠狠地瞪了他一眼,卻發現自己的眼神,本沒什麼殺傷力,反而更像是在撒。
李玄之低低地笑了一聲,那笑聲清朗悅耳,像玉石相擊,在靜謐的夜中,格外聽。
連忙轉過頭去,不敢再看他。
再看下去,怕自己真的會當場暈過去。
“不過……”李玄之的聲音又悠悠地響起,“我倒是聽聞,寶珠姑娘……似乎有個心上人?”
心上人?
他說的是趙文靖?
下意識地便要反駁。
“不是!”急急地說道,聲音都比平日里高了幾分,“我早就不喜歡他了!”
話說出口,才意識到自己反應有些過激了。
“真的?”李玄之挑了挑眉,語氣里帶著幾分探究。
“當然是真的!”
“我以前……以前是年紀小,不懂事,才會……才會看錯了人。”
說到這里,聲音不自覺地低了下去,帶了幾分懊惱與赧。
“現在,我早就想明白了!”
“那種自以為是、目中無人的家伙,我才不喜歡呢!”
“哦?”他拖長了語調,“當真不喜歡了?”
“當真!”崔寶珠斬釘截鐵地說道。
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,還舉起了三手指,信誓旦旦地發誓。
“我崔寶珠對天發誓,若是我如今還對那趙文靖有半分念想,就讓我……”
“就讓我變一只小狗!”
崔寶珠看著他笑得開懷的模樣,有些不自在地放下手,小聲嘟囔道:“你笑什麼嘛……我說的是真的!”
李玄之看著那副又又惱的可模樣,眼神溫得幾乎能滴出水來。
“你不用變小狗。”
“你啊……”
“已經是只小貓了。”
崔寶珠不接話,只惱地瞪他。
楊妙蓮剛想開口說些什麼,站在旁的楊顯忠,卻不著痕跡地輕輕拉了拉的袖。
楊妙蓮不解地回頭看了一眼自家兄長。
楊顯忠對使了個眼,微微搖了搖頭。
示意不要出聲,不要打擾了那邊的兩個人。
楊妙蓮撇了撇,雖然有些不不愿,但還是乖乖地閉上了。
楊顯忠目落在不遠的李玄之和崔寶珠上。
月將二人的影拉長,織在一起,竟有種說不出的和諧與好。
他看著李玄之凝視崔寶珠時,那不經意間流出的溫與專注,心中不慨萬千。
陛下……
平日里在朝堂之上,他所見的陛下,總是沉穩睿智,心思深沉,喜怒不形于。
一舉一,皆帶著九五之尊的威嚴與疏離。
天生便是為了那至高無上的龍椅而生,為了這大齊的江山社稷而活。
有時候,楊顯忠甚至會忘記,這位運籌帷幄、決勝千里的君王,其實也不過是個弱冠之年的年郎。
可此刻,看著陛下與崔大姑娘相的形。
看著他眼底那毫不掩飾的笑意,和眉宇間那份難得的輕松與。
楊顯忠才恍然驚覺。
原來,褪去那一龍袍,卸下那一肩江山。
陛下,也只是一個會為心儀子而展笑的年輕男子。
也會有年人的歡喜與悸。
也會有這般……鮮活生的模樣。
楊顯忠不由得想起,方才陛下說起往年中秋,皆是“一個人過”之時,語氣中那抹不易察覺的蕭索。
便是坐擁萬里江山,側若無一個知冷知熱、真心相待的人,那高不勝寒的孤寂,又豈是常人所能會?
崔大姑娘的出現,或許,正是上天賜予陛下的,一抹溫暖的藉吧。
楊顯忠微微勾了勾角。
他這個做臣子的,自然樂見其。
若陛下能因此多幾分尋常人的喜樂,幾分帝王的孤高,于國于民,亦是幸事。
“好你個崔寶珠,我這是夸你呢。”
李玄之的聲音不高,帶著點兒揶揄的尾音,在耳邊低低地盤旋,鉆進心里。
崔寶珠的心,砰砰砰地跳個不停。
猛地抬頭,撞進他含笑的眼眸里。
四目相對,周遭的一切都虛化了背景。
的世界里,只剩下他眼底映出的,那個臉頰發燙、眼神慌的自己。
此刻沒有言語,卻勝過千言萬語。
崔寶珠的呼吸,不自覺地屏住了。
覺得,自己好像……要醉了。
醉在這溫的月里,醉在他深的凝中。
楊妙蓮走過來看看這個,又看看那個,一雙烏溜溜的眼珠子轉了轉,臉上出了然的笑容。
“咳咳,”楊妙蓮清了清嗓子,打破了這有些微妙的安靜,“寶珠姐姐,李表兄,你們看今晚的月亮,是不是特別圓,特別亮?”
楊顯忠也適時接口:“嗯,今夜月確然極佳,湖上風也好。”
崔寶珠這才如夢初醒,連忙附和道:“是……是啊,月亮真好看。”
說完,又覺得自己的話有些干的,不由得暗自懊惱。
幾人有一搭沒一搭地閑聊著,說的多是些京中的趣聞。
崔寶珠漸漸也放開了些,不再像方才那般拘謹。
“李公子,往年這個時候,你……都是如何過中秋的?”
問出這話,心里又有些忐忑。
會不會太唐突了?
他會不會覺得,自己問得太多了?
“我?”
“往年,多是一個人過。”
一個人過?
崔寶珠的心,沒來由地揪了一下。
中秋佳節,本是闔家團圓的日子。
他卻說,他是一個人過。
那該是何等的孤寂與冷清?
“那……你的家人呢?”崔寶珠忍不住追問。
“我沒有家人。”
“沒有父母,亦無兄弟姐妹。”
雖然早就聽妙蓮提過李玄之的家境凄涼,寄人籬下,但親口聽到他輕描淡寫地提起,聽在崔寶珠耳中,卻讓覺得心口悶悶的,有些不過氣來。
張了張,想說些什麼安的話,卻又不知從何說起。
“也沒有……”李玄之的聲音頓了頓,低聲在耳畔說道,“妻室通房。”
“誰……誰問你什麼妻室通房!”
李玄之看著那副窘加的模樣,笑意更深了幾分。
“嗯,”他慢悠悠地應了一聲,語氣里帶著幾分戲謔,“你沒問。”
“是我自己,想告訴你。”
崔寶珠:“……”
覺得自己快要不能呼吸了。
這個男人,怎麼……怎麼這麼會撥人心!
狠狠地瞪了他一眼,卻發現自己的眼神,本沒什麼殺傷力,反而更像是在撒。
李玄之低低地笑了一聲,那笑聲清朗悅耳,像玉石相擊,在靜謐的夜中,格外聽。
連忙轉過頭去,不敢再看他。
再看下去,怕自己真的會當場暈過去。
“不過……”李玄之的聲音又悠悠地響起,“我倒是聽聞,寶珠姑娘……似乎有個心上人?”
心上人?
他說的是趙文靖?
下意識地便要反駁。
“不是!”急急地說道,聲音都比平日里高了幾分,“我早就不喜歡他了!”
話說出口,才意識到自己反應有些過激了。
“真的?”李玄之挑了挑眉,語氣里帶著幾分探究。
“當然是真的!”
“我以前……以前是年紀小,不懂事,才會……才會看錯了人。”
說到這里,聲音不自覺地低了下去,帶了幾分懊惱與赧。
“現在,我早就想明白了!”
“那種自以為是、目中無人的家伙,我才不喜歡呢!”
“哦?”他拖長了語調,“當真不喜歡了?”
“當真!”崔寶珠斬釘截鐵地說道。
為了表示自己的決心,還舉起了三手指,信誓旦旦地發誓。
“我崔寶珠對天發誓,若是我如今還對那趙文靖有半分念想,就讓我……”
“就讓我變一只小狗!”
崔寶珠看著他笑得開懷的模樣,有些不自在地放下手,小聲嘟囔道:“你笑什麼嘛……我說的是真的!”
李玄之看著那副又又惱的可模樣,眼神溫得幾乎能滴出水來。
“你不用變小狗。”
“你啊……”
“已經是只小貓了。”
崔寶珠不接話,只惱地瞪他。
楊妙蓮剛想開口說些什麼,站在旁的楊顯忠,卻不著痕跡地輕輕拉了拉的袖。
楊妙蓮不解地回頭看了一眼自家兄長。
楊顯忠對使了個眼,微微搖了搖頭。
示意不要出聲,不要打擾了那邊的兩個人。
楊妙蓮撇了撇,雖然有些不不愿,但還是乖乖地閉上了。
楊顯忠目落在不遠的李玄之和崔寶珠上。
月將二人的影拉長,織在一起,竟有種說不出的和諧與好。
他看著李玄之凝視崔寶珠時,那不經意間流出的溫與專注,心中不慨萬千。
陛下……
平日里在朝堂之上,他所見的陛下,總是沉穩睿智,心思深沉,喜怒不形于。
一舉一,皆帶著九五之尊的威嚴與疏離。
天生便是為了那至高無上的龍椅而生,為了這大齊的江山社稷而活。
有時候,楊顯忠甚至會忘記,這位運籌帷幄、決勝千里的君王,其實也不過是個弱冠之年的年郎。
可此刻,看著陛下與崔大姑娘相的形。
看著他眼底那毫不掩飾的笑意,和眉宇間那份難得的輕松與。
楊顯忠才恍然驚覺。
原來,褪去那一龍袍,卸下那一肩江山。
陛下,也只是一個會為心儀子而展笑的年輕男子。
也會有年人的歡喜與悸。
也會有這般……鮮活生的模樣。
楊顯忠不由得想起,方才陛下說起往年中秋,皆是“一個人過”之時,語氣中那抹不易察覺的蕭索。
便是坐擁萬里江山,側若無一個知冷知熱、真心相待的人,那高不勝寒的孤寂,又豈是常人所能會?
崔大姑娘的出現,或許,正是上天賜予陛下的,一抹溫暖的藉吧。
楊顯忠微微勾了勾角。
他這個做臣子的,自然樂見其。
若陛下能因此多幾分尋常人的喜樂,幾分帝王的孤高,于國于民,亦是幸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