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宜依稀記得從父親那里聽說過這號人,在腦海里搜尋了許久還是想不起來他是何人,只好屈膝又行了一禮。
徐衍了的禮,含笑問道:“三姑娘,還沒想起我是誰來?”
長宜一愣,抬頭看向徐衍,自跟隨父親在任上,從吉安府泰和縣到太原府,一路輾轉到保定府清苑縣,只有在傅家祖家才會有人這樣。
似乎記起他是誰了,怪不得剛才覺得此人看上去有幾分眼,若沒有記錯的話,這位‘徐大人’該是和傅家祖家同住一條胡同的徐家長房子,按輩分還要稱呼他一聲‘叔父’。
剛才他朝打量,想來就是認出了,卻惶惶以為他是個登徒子。
長宜不由得暗暗懊惱,怎麼就把他給忘了。
五歲那年,曾在徐家的院子里迷了路,從臺階上摔下來,磕的膝蓋流,還是眼前這位找到了,替上藥,還好心把送了回去。
經徐衍這麼一提,沈褚也恍然大悟,笑道:“我倒忘了這一事,你們兩家在大興比鄰而居,怪道你如此說。”
長宜抿了抿,喊了一聲‘叔父’。
徐衍輕聲道:“這回想起來了?”
聞言長宜微微紅了臉,低下頭道:“侄眼拙,還叔父見諒。”
前些年跟著父親在外很回祖家,后來父親升遷保定府同知,才回到北直隸,母親小產后子一直不好,服侍在側,又要持府上的中饋,很出門,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跟著父親回一趟祖家,兩人不過遠遠見過一面,也沒甚在意。
不知徐衍又怎的一眼瞧出了來。
等兩人進了書房,長宜了臉頰,才覺得臉上的熱紅消了下去,抬頭看到小廝封茗捧著茶壺從書房里出來,連忙接過道:“我來替舅舅和叔父煮茶吧。”
看樣子兩人是有要事相談,雖是小輩,站在一旁也難,不如找點事做。
以前沈氏吃的湯藥都是長宜親自煎煮,用起小風爐自然也不在話下,長宜燒開了水,取出茶葉來,親自沏了一壺太平猴魁,捧著茶盤進了書房。
沈褚正坐在堂前和徐衍說話,聽到靜都朝門口了一眼,長宜端著茶盤走了進來,聽徐衍繼續道:“……這個就不勞沈兄心,我已經挑好了兩個人。”
長宜聽著這話只覺得怪怪的,徐衍不過二十四五,比大表哥也大不了幾歲,卻在舅父面前以‘兄’稱呼,看來輩份長也是有些好的。
長宜雖在心中腹誹,卻小心翼翼的端著茶盅放在高幾上,連手都沒有抖一下,復又端著茶盤出去,侯在廊下等他們談完。
“原來你早有想法,既如此,到時你去領人便好,何必又親自跑一趟,聽說你這些日子可是忙得腳不沾地。”屋子里傳來舅父的聲音。
長宜站在門后往里面探了一探,見徐衍端起茶盅輕輕啜了一口,似乎是覺到外面有人在看他,抬頭往外看了一眼,正對上一雙明亮的雙眸。
徐衍低下頭笑了一下,握著茶盅道:“沈兄別不信,我是真來討喜酒喝的,皇上命我此行前去宣府籌劃軍務,后日就要啟程了,趕不上謹安大婚之日的喜酒,所以提前來喝,沈兄不會怪罪吧。”
沈褚之前并未聽說,聞言道:“這麼急,我道你這些日子怎麼這麼忙。”他朝門口的長宜招了招手,長宜進來,就聽舅舅的名字:“長宜,去跟你舅母說一聲,就說翰林院的徐學士來了,讓去廚房弄幾樣小菜,再把抱廈后面的梨花白挖出來一壇。”
大興徐家世代宦,也是有名的族,族弟子頗多,長房就有三人仕,徐家二爺現任江西布政使,徐家三爺則在大理寺任寺丞一職,徐衍排行第四,幾位兄弟中年紀最輕。因徐家仕之人眾多,外頭的人都是以職相稱。
長宜福了福子退下,帶著丫頭回了正房,梁氏已經看完了賓客名單,正帶著幾個陪房媳婦在后院庫房找大婚當日用的紅綢布,長宜過去跟梁氏說了準備酒席的事。
梁氏吩咐了柳鶯去廚房傳話,轉從博古架上找來一個白玉的手鐲套到了長宜的手上,笑著道:“舅母剛才就看中了這個鐲子,想著你皮雪白,戴上肯定好看,果然如此。”
白玉玉料溫潤,在的照下看上去也無半點雜質,是上好的羊脂玉。長宜搖了搖頭說不能要,梁氏卻捂住長宜的手道:“這手鐲在庫房擱置了多年,放著也是積灰,你及笄那日,舅母就想給你帶過去的……還有幾個翠玉的手鐲,瞧著都不如這個好,你若是不嫌棄,都拿去帶。”
那時候沈氏剛去世不久,長宜就像丟了魂一樣,當時去的著急,忘了帶這些東西,后來想起來的時候又想著當面給長宜。
梁氏讓人包了那些鐲子,并一套純金的頭面,讓下人送到長宜所住的西廂房里去。
長宜哭笑不得的道:“過幾日新嫂嫂就要進門了,舅母該留著這些給才是。”
梁氏卻道:“這些都是給你的,我自有一份重禮給,你就不要擔心了。”
從庫房出來,梁氏著人拿了鐵锨過來,帶著長宜去了正房后面的三間小抱廈挖酒壇,和長宜說:“別瞧著這徐四爺年紀輕,和你舅舅同出自梅大學士門下,你舅舅倒是很喜歡這個師弟,常相邀回來喝酒。”
哦豁,小伙伴們如果覺得不錯,記得收藏網址 https://.52shuku.net/yanqing/b/bjKX5 或推薦給朋友哦~拜托啦 (>.
長宜依稀記得從父親那里聽說過這號人,在腦海里搜尋了許久還是想不起來他是何人,只好屈膝又行了一禮。
徐衍了的禮,含笑問道:“三姑娘,還沒想起我是誰來?”
長宜一愣,抬頭看向徐衍,自跟隨父親在任上,從吉安府泰和縣到太原府,一路輾轉到保定府清苑縣,只有在傅家祖家才會有人這樣。
似乎記起他是誰了,怪不得剛才覺得此人看上去有幾分眼,若沒有記錯的話,這位‘徐大人’該是和傅家祖家同住一條胡同的徐家長房子,按輩分還要稱呼他一聲‘叔父’。
剛才他朝打量,想來就是認出了,卻惶惶以為他是個登徒子。
長宜不由得暗暗懊惱,怎麼就把他給忘了。
五歲那年,曾在徐家的院子里迷了路,從臺階上摔下來,磕的膝蓋流,還是眼前這位找到了,替上藥,還好心把送了回去。
經徐衍這麼一提,沈褚也恍然大悟,笑道:“我倒忘了這一事,你們兩家在大興比鄰而居,怪道你如此說。”
長宜抿了抿,喊了一聲‘叔父’。
徐衍輕聲道:“這回想起來了?”
聞言長宜微微紅了臉,低下頭道:“侄眼拙,還叔父見諒。”
前些年跟著父親在外很回祖家,后來父親升遷保定府同知,才回到北直隸,母親小產后子一直不好,服侍在側,又要持府上的中饋,很出門,只有過年的時候才會跟著父親回一趟祖家,兩人不過遠遠見過一面,也沒甚在意。
不知徐衍又怎的一眼瞧出了來。
等兩人進了書房,長宜了臉頰,才覺得臉上的熱紅消了下去,抬頭看到小廝封茗捧著茶壺從書房里出來,連忙接過道:“我來替舅舅和叔父煮茶吧。”
看樣子兩人是有要事相談,雖是小輩,站在一旁也難,不如找點事做。
以前沈氏吃的湯藥都是長宜親自煎煮,用起小風爐自然也不在話下,長宜燒開了水,取出茶葉來,親自沏了一壺太平猴魁,捧著茶盤進了書房。
沈褚正坐在堂前和徐衍說話,聽到靜都朝門口了一眼,長宜端著茶盤走了進來,聽徐衍繼續道:“……這個就不勞沈兄心,我已經挑好了兩個人。”
長宜聽著這話只覺得怪怪的,徐衍不過二十四五,比大表哥也大不了幾歲,卻在舅父面前以‘兄’稱呼,看來輩份長也是有些好的。
長宜雖在心中腹誹,卻小心翼翼的端著茶盅放在高幾上,連手都沒有抖一下,復又端著茶盤出去,侯在廊下等他們談完。
“原來你早有想法,既如此,到時你去領人便好,何必又親自跑一趟,聽說你這些日子可是忙得腳不沾地。”屋子里傳來舅父的聲音。
長宜站在門后往里面探了一探,見徐衍端起茶盅輕輕啜了一口,似乎是覺到外面有人在看他,抬頭往外看了一眼,正對上一雙明亮的雙眸。
徐衍低下頭笑了一下,握著茶盅道:“沈兄別不信,我是真來討喜酒喝的,皇上命我此行前去宣府籌劃軍務,后日就要啟程了,趕不上謹安大婚之日的喜酒,所以提前來喝,沈兄不會怪罪吧。”
沈褚之前并未聽說,聞言道:“這麼急,我道你這些日子怎麼這麼忙。”他朝門口的長宜招了招手,長宜進來,就聽舅舅的名字:“長宜,去跟你舅母說一聲,就說翰林院的徐學士來了,讓去廚房弄幾樣小菜,再把抱廈后面的梨花白挖出來一壇。”
大興徐家世代宦,也是有名的族,族弟子頗多,長房就有三人仕,徐家二爺現任江西布政使,徐家三爺則在大理寺任寺丞一職,徐衍排行第四,幾位兄弟中年紀最輕。因徐家仕之人眾多,外頭的人都是以職相稱。
長宜福了福子退下,帶著丫頭回了正房,梁氏已經看完了賓客名單,正帶著幾個陪房媳婦在后院庫房找大婚當日用的紅綢布,長宜過去跟梁氏說了準備酒席的事。
梁氏吩咐了柳鶯去廚房傳話,轉從博古架上找來一個白玉的手鐲套到了長宜的手上,笑著道:“舅母剛才就看中了這個鐲子,想著你皮雪白,戴上肯定好看,果然如此。”
白玉玉料溫潤,在的照下看上去也無半點雜質,是上好的羊脂玉。長宜搖了搖頭說不能要,梁氏卻捂住長宜的手道:“這手鐲在庫房擱置了多年,放著也是積灰,你及笄那日,舅母就想給你帶過去的……還有幾個翠玉的手鐲,瞧著都不如這個好,你若是不嫌棄,都拿去帶。”
那時候沈氏剛去世不久,長宜就像丟了魂一樣,當時去的著急,忘了帶這些東西,后來想起來的時候又想著當面給長宜。
梁氏讓人包了那些鐲子,并一套純金的頭面,讓下人送到長宜所住的西廂房里去。
長宜哭笑不得的道:“過幾日新嫂嫂就要進門了,舅母該留著這些給才是。”
梁氏卻道:“這些都是給你的,我自有一份重禮給,你就不要擔心了。”
從庫房出來,梁氏著人拿了鐵锨過來,帶著長宜去了正房后面的三間小抱廈挖酒壇,和長宜說:“別瞧著這徐四爺年紀輕,和你舅舅同出自梅大學士門下,你舅舅倒是很喜歡這個師弟,常相邀回來喝酒。”
哦豁,小伙伴們如果覺得不錯,記得收藏網址 https://.52shuku.net/yanqing/b/bjKX5 或推薦給朋友哦~拜托啦 (>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