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01章 第1章
首發
第1章
朝廷的賜婚聖旨下至南直隸揚州府時,正是炎日朗朗的午後。
“淹了這麽多良田,太子定要找人背責的,喬家大勢已去。”
“可憐了喬家那位芙蓉似的人,孤一人,到奔走。”
“之前那些勳貴世家都搶著來說親事,如今,唉……”
江都縣的街鋪上行人如織,這樣的議論聲已經持續三日未歇。
喬府那扇朱紅的大門緩緩打開,衆人討論的焦點——喬蘅——從喬宅裏推門出來。
鄰裏住戶同時噤聲,側目覷。
喬蘅沒聽到這些議論聲似的,提著親手做的蓮子走向街頭的宅子。那裏住著喬父死前寫下來的數位好友人名裏的最後一位,也是此刻能求助的最後一救命稻草。
街上衆人紛紛駐足,只看到提著食籃的背影,清麗婉約,背脊纖瘦,木簪綰起來的鬢發襯得側臉像絹紙一樣白。
“篤篤篤。”
喬蘅停在那戶人家門前,輕輕叩響了門扉。
門仆打開一條門,訕笑道:“喬姑娘,我家老爺知道你的來意,只是……”
喬蘅攥食籃,眸子裏出無助的意味,微微欠,輕靈如涓涓溪水的嗓音讓人不忍拒絕:“無需他做什麽,我只想借些銀錢。”
門仆嘆息一聲,搖了搖頭,將拒之門外。
雖說喬家完全是無妄之災,但誰敢太子的黴頭?
喬蘅在烈日下枯站著,灼人的溫度仿佛要將的烤。抿了抿幹裂的,嘗到淡淡的鏽腥味。
喬家掌珠,說是天之驕也不過分,豁出臉皮和段卻全遭拒絕,短短時日嘗夠了憐憫和白眼。
籌錢的事迫在眉睫,可山前無路,心生出輕生的絕來。
一切變故的源頭都起源于兩個月前。
承帝不顧群臣勸阻,執意要在江南一帶新修一河渠,由太子主持此事。
這本是一項造福百姓的功績,可是太子敗絮其中,一意孤行導致河渠塌陷,淹了萬頃良田,揚州府一帶的大族小戶損失慘重。
這可捅了馬蜂窩,引發衆怨。
太子自然不肯承認是自己的過失,那河渠坍塌、良田損失、金銀賠償乃至人命……這些背責任的事兒,為揚州府知府的喬大人首當其沖。
喬家曾是從燕京遷來的江南地帶。
雖然喬家久避朝堂,但門風清正,底蘊悠厚。因為一些往事,喬祖父不願再牽涉燕京的朝事,帶著一家老小退居于江都縣。
祖父逝後,喬父也沒再回燕京。在江都縣任職知府的時間裏,他解決過當地糧荒,在功在,為人低調,名聲頗佳,從哪來講都是無可指摘的。
可偏偏就是這樣一個人,被太子強加上河渠塌陷的一系列罪名,喬家一夕之間被迫背上了良田賠償巨債。皇權難違,家丁四散,大廈一夕傾頹。
為了不牽連旁系分支宗族,在喬府主家的所有財産被收繳後,喬父在衙署自縊而亡。
而弟被太子的人押送進京,喬蘅只能獨自為喬家奔波。
突然,街道一側的馬家宅院大門打開,一個年輕人沉著臉攔住去路:
“最後一日了,還錢!”
喬蘅擡眼,後退半步道:“馬爺。”
對上他充滿惡意的視線,喬蘅眸不變,輕聲解釋說:“喬府幾乎所有的財産都被收繳,如今已無任何值錢之。我的幾個旁支叔伯正在四籌錢,再多一些時日就能送過來,我……”
“沒錢你還廢什麽話!”
馬文才不耐地打斷了,目在婀娜的段上肆意掃視,不懷好意道:“你不如你來當我的妾室,我馬家也算家境殷實,只要你從了我,我帶你吃香喝辣,看在你這張臉的份上,可以擡你為貴妾……”
喬蘅沉了臉,聲音清冷冷地道:“若我再聽到你這般欺辱我的話,我便撞死在你家門柱前,屆時人死債消,哪怕我喬家欠了你們的錢你們也別無他法!”
平時溫溫,但驟然發出來的氣勢卻驚人。馬文才一時被唬住,瞪著,語塞半晌。
喬蘅沒有理會,轉疾步回了喬府。
李嬤嬤連忙迎上來,門扉一合,喬蘅瞬間卸了力,雙肩抖,清眼淚滾滾落下。
眼眶泛紅,輕喚:“李嬤嬤……”
李嬤嬤見狀,頓時明白發生了何事,氣極道:“欺人太甚!若姑娘仍是喬府千金,旁人哪敢如此待我們!”
落水下石者一而再再而三,怒從心來,抄起牆邊掃帚沖出門去。心道,大不了魚死網破!
眼的卻是街上一片寂靜,行人齊齊跪拜在地。李嬤嬤一怔,看到數輛馬車頗有排場地駛過來,為首的是一名手持皇卷的太監。
他擡起吊梢眼,在破敗的喬宅前停下,稍作打量後目轉向喬蘅,帶著憐憫和看戲之,清了清嗓子。
“皇駕臨,宣喬氏嫡,接聖旨——”
-
喬家峰回路轉,聖上賜婚喬家嫁給京城錦衛指揮使,這事兒迅速傳開來,像水炸了油鍋。
前陣子還要被潑皮無賴搶去做妾的人,一躍之間了高門新婦,這臺階邁得太高,一時間所有人都不敢相信。
喬蘅這邊還沒作反應,江都縣想要落井下石的豪紳們先是關門激烈爭議起來。
“那可是燕京!百年勳貴,高門大戶!誰人不知錦衛指揮使乃燕世子,喬家那位憑什麽配得上?燕家能松口?”馬家的老人怒言道。
另一老者反駁道:“喬老大人曾是燕京朝廷三品大員,喬家曾經也屹立許久,今雖低調,卻也稱得上名門世家。因為喬家的事兒,燕世子肯定要為陛下分憂。要我說,咱們應當趁現在去賠禮道歉,萬一喬丫頭記恨我們當時沒有以援手……”
喬蘅對此沒有太過關注,花了半日消化這一消息。
首先,已走投無路,這門親事又是賜,定然要結的。不僅要結,還要風風、高高興興地結。
再者,胞弟被太子押送去了京都。本想擺江都縣的債務後去京都尋他,但如今看來要等去了京都之後另作計劃。
最後,關于這個賜婚對象……要好生想想這親事能給和喬家怎樣的利益。
喬蘅打定主意,略略鎮定下來,擡起蔥白素手開始研墨。
不管是好是壞,要先給旁支叔伯們去一封信。有很多事需要親自去做。
相比于喬蘅的淡然,李嬤嬤就憂慮得多,一向沉穩的人在屋裏走來走去:
“姑娘這一嫁不知是龍潭虎xue,老太爺好不容易從燕京那吃人的地兒走出來,一紙婚書又讓姑娘重新回了去!咱又不瞎,若是個好事,那太監公公怎會那般……”
經一提,喬蘅想起來,當時傳旨公公確實說了一句話——
聖上點名道姓要姑娘嫁的,實乃京都赫赫有名的風人。
稍作一想,便明白其中彎繞。
不過是某種原因,太子沒瞞住找臣子背鍋的事,傳到了聖上耳中。賜婚,乃皇恩浩,那麽喬家的坍塌、父親的自縊便可一筆勾銷。
至于後者,也略有耳聞——錦衛指揮使,燕嘉允,出高門功勳燕家,年名,輕狂桀驁,手腕冷酷,年紀輕輕就把持住了朝堂命脈。據說當上指揮使的那年,他才十七歲。
喬蘅能知道此人的原因是,在時隨祖父離京南下時,燕世子就是京都赫赫有名的“混世小魔王”,但對他的了解也僅限于此。
從表面上看,能嫁給這等人,確實不虧,也沒有理由再向天家追究自己家破人亡的事。
但燕家什麽態度、燕指揮使怎麽想,并不知道。想來……被迫迎娶一個落魄的世家嫡,應當不太願吧。
“嬤嬤,我要進京。”
喬蘅溫和打斷了李嬤嬤的嘮叨,將寫好的信遞過去道:“嬸娘給我的銀票昨日送到了,你取出些還給馬家,餘下的同這封信一起還回去吧。”
心道,這樣才能讓叔伯們欠下人。
李嬤嬤應了一聲,轉出了屋。
等李嬤嬤回來,喬蘅已經打扮好了。
銅鏡前的人端莊而坐,墨發用銀簪挽起,面桃腮,黛山似的細眉之下彎出一汪湖水似的杏眸。
牽了牽,做出一副春風合意的模樣。
“走吧,出門。”喬蘅輕輕起。
“姑娘是想……”
喬蘅溫笑道:“聖上金口玉言,我是板上釘釘的高門新婦。既然如此,不妨在走之前利用一下。”
-
十月初六,天朗氣清,秋風微涼。
江都縣難得熱鬧起來,嗩吶喇叭歡騰吹響,路邊樹梢掛滿紅綃,小娃娃們在喬府門口,喜笑開地拿了賞錢。
李嬤嬤在門口說吉祥話,不經意地出喬家如今已經東山再起的意思。牢記姑娘的吩咐,在走之前利用賜婚的噱頭大賺了一筆名聲。
吉時已到,屋隔絕了一切熱鬧。
喬蘅仔仔細細著銅鏡。
江南的山水養人,的眉眼五是旁人難及的出衆,梳了喜妝,更顯得如凝脂,面勝芙蓉。上穿的是順天府禮部送來的嫁,朱紅布料做彩繡鴛鴦對襟長袖。喬蘅有著整個揚州府最出衆的繡藝,隨意添了幾針便已極。
喬蘅安靜地與鏡中人對視。今後嫁作他人婦,興衰榮辱系于一個完全不相識的陌生人,再也不是未出閣的小子了。
心中說不出的彷徨悵然。
喜婆笑著催促:“喬姑娘,吉時到了。”
一個庶嬸娘昨日趕到替送行,拍了拍喬蘅的手背,安道:“蘅丫頭,莫怕。”
喬蘅垂眼,紅蓋頭遮了下來。
由喜婆牽著一路走出去。
外頭嗩吶聲響,鑼鼓送賓,長長隊列在江橋青石板上排開。
“喜轎起——”
隨著幾下晃,喬蘅到隊伍開始行路。
一滴滴清的眼淚終于落下來,在金紅擺上浸一朵花。
爹娘將視若珍寶,盼著尋得如意郎君,餘生滿。只是沒想到,娘親早早病逝,爹爹自縊而亡,弟生死不明,到頭來,結局是這般潦草匆匆。
喜轎緩緩離開了溫的江水鄉。
第01章 第1章
首發
第1章
朝廷的賜婚聖旨下至南直隸揚州府時,正是炎日朗朗的午後。
“淹了這麽多良田,太子定要找人背責的,喬家大勢已去。”
“可憐了喬家那位芙蓉似的人,孤一人,到奔走。”
“之前那些勳貴世家都搶著來說親事,如今,唉……”
江都縣的街鋪上行人如織,這樣的議論聲已經持續三日未歇。
喬府那扇朱紅的大門緩緩打開,衆人討論的焦點——喬蘅——從喬宅裏推門出來。
鄰裏住戶同時噤聲,側目覷。
喬蘅沒聽到這些議論聲似的,提著親手做的蓮子走向街頭的宅子。那裏住著喬父死前寫下來的數位好友人名裏的最後一位,也是此刻能求助的最後一救命稻草。
街上衆人紛紛駐足,只看到提著食籃的背影,清麗婉約,背脊纖瘦,木簪綰起來的鬢發襯得側臉像絹紙一樣白。
“篤篤篤。”
喬蘅停在那戶人家門前,輕輕叩響了門扉。
門仆打開一條門,訕笑道:“喬姑娘,我家老爺知道你的來意,只是……”
喬蘅攥食籃,眸子裏出無助的意味,微微欠,輕靈如涓涓溪水的嗓音讓人不忍拒絕:“無需他做什麽,我只想借些銀錢。”
門仆嘆息一聲,搖了搖頭,將拒之門外。
雖說喬家完全是無妄之災,但誰敢太子的黴頭?
喬蘅在烈日下枯站著,灼人的溫度仿佛要將的烤。抿了抿幹裂的,嘗到淡淡的鏽腥味。
喬家掌珠,說是天之驕也不過分,豁出臉皮和段卻全遭拒絕,短短時日嘗夠了憐憫和白眼。
籌錢的事迫在眉睫,可山前無路,心生出輕生的絕來。
一切變故的源頭都起源于兩個月前。
承帝不顧群臣勸阻,執意要在江南一帶新修一河渠,由太子主持此事。
這本是一項造福百姓的功績,可是太子敗絮其中,一意孤行導致河渠塌陷,淹了萬頃良田,揚州府一帶的大族小戶損失慘重。
這可捅了馬蜂窩,引發衆怨。
太子自然不肯承認是自己的過失,那河渠坍塌、良田損失、金銀賠償乃至人命……這些背責任的事兒,為揚州府知府的喬大人首當其沖。
喬家曾是從燕京遷來的江南地帶。
雖然喬家久避朝堂,但門風清正,底蘊悠厚。因為一些往事,喬祖父不願再牽涉燕京的朝事,帶著一家老小退居于江都縣。
祖父逝後,喬父也沒再回燕京。在江都縣任職知府的時間裏,他解決過當地糧荒,在功在,為人低調,名聲頗佳,從哪來講都是無可指摘的。
可偏偏就是這樣一個人,被太子強加上河渠塌陷的一系列罪名,喬家一夕之間被迫背上了良田賠償巨債。皇權難違,家丁四散,大廈一夕傾頹。
為了不牽連旁系分支宗族,在喬府主家的所有財産被收繳後,喬父在衙署自縊而亡。
而弟被太子的人押送進京,喬蘅只能獨自為喬家奔波。
突然,街道一側的馬家宅院大門打開,一個年輕人沉著臉攔住去路:
“最後一日了,還錢!”
喬蘅擡眼,後退半步道:“馬爺。”
對上他充滿惡意的視線,喬蘅眸不變,輕聲解釋說:“喬府幾乎所有的財産都被收繳,如今已無任何值錢之。我的幾個旁支叔伯正在四籌錢,再多一些時日就能送過來,我……”
“沒錢你還廢什麽話!”
馬文才不耐地打斷了,目在婀娜的段上肆意掃視,不懷好意道:“你不如你來當我的妾室,我馬家也算家境殷實,只要你從了我,我帶你吃香喝辣,看在你這張臉的份上,可以擡你為貴妾……”
喬蘅沉了臉,聲音清冷冷地道:“若我再聽到你這般欺辱我的話,我便撞死在你家門柱前,屆時人死債消,哪怕我喬家欠了你們的錢你們也別無他法!”
平時溫溫,但驟然發出來的氣勢卻驚人。馬文才一時被唬住,瞪著,語塞半晌。
喬蘅沒有理會,轉疾步回了喬府。
李嬤嬤連忙迎上來,門扉一合,喬蘅瞬間卸了力,雙肩抖,清眼淚滾滾落下。
眼眶泛紅,輕喚:“李嬤嬤……”
李嬤嬤見狀,頓時明白發生了何事,氣極道:“欺人太甚!若姑娘仍是喬府千金,旁人哪敢如此待我們!”
落水下石者一而再再而三,怒從心來,抄起牆邊掃帚沖出門去。心道,大不了魚死網破!
眼的卻是街上一片寂靜,行人齊齊跪拜在地。李嬤嬤一怔,看到數輛馬車頗有排場地駛過來,為首的是一名手持皇卷的太監。
他擡起吊梢眼,在破敗的喬宅前停下,稍作打量後目轉向喬蘅,帶著憐憫和看戲之,清了清嗓子。
“皇駕臨,宣喬氏嫡,接聖旨——”
-
喬家峰回路轉,聖上賜婚喬家嫁給京城錦衛指揮使,這事兒迅速傳開來,像水炸了油鍋。
前陣子還要被潑皮無賴搶去做妾的人,一躍之間了高門新婦,這臺階邁得太高,一時間所有人都不敢相信。
喬蘅這邊還沒作反應,江都縣想要落井下石的豪紳們先是關門激烈爭議起來。
“那可是燕京!百年勳貴,高門大戶!誰人不知錦衛指揮使乃燕世子,喬家那位憑什麽配得上?燕家能松口?”馬家的老人怒言道。
另一老者反駁道:“喬老大人曾是燕京朝廷三品大員,喬家曾經也屹立許久,今雖低調,卻也稱得上名門世家。因為喬家的事兒,燕世子肯定要為陛下分憂。要我說,咱們應當趁現在去賠禮道歉,萬一喬丫頭記恨我們當時沒有以援手……”
喬蘅對此沒有太過關注,花了半日消化這一消息。
首先,已走投無路,這門親事又是賜,定然要結的。不僅要結,還要風風、高高興興地結。
再者,胞弟被太子押送去了京都。本想擺江都縣的債務後去京都尋他,但如今看來要等去了京都之後另作計劃。
最後,關于這個賜婚對象……要好生想想這親事能給和喬家怎樣的利益。
喬蘅打定主意,略略鎮定下來,擡起蔥白素手開始研墨。
不管是好是壞,要先給旁支叔伯們去一封信。有很多事需要親自去做。
相比于喬蘅的淡然,李嬤嬤就憂慮得多,一向沉穩的人在屋裏走來走去:
“姑娘這一嫁不知是龍潭虎xue,老太爺好不容易從燕京那吃人的地兒走出來,一紙婚書又讓姑娘重新回了去!咱又不瞎,若是個好事,那太監公公怎會那般……”
經一提,喬蘅想起來,當時傳旨公公確實說了一句話——
聖上點名道姓要姑娘嫁的,實乃京都赫赫有名的風人。
稍作一想,便明白其中彎繞。
不過是某種原因,太子沒瞞住找臣子背鍋的事,傳到了聖上耳中。賜婚,乃皇恩浩,那麽喬家的坍塌、父親的自縊便可一筆勾銷。
至于後者,也略有耳聞——錦衛指揮使,燕嘉允,出高門功勳燕家,年名,輕狂桀驁,手腕冷酷,年紀輕輕就把持住了朝堂命脈。據說當上指揮使的那年,他才十七歲。
喬蘅能知道此人的原因是,在時隨祖父離京南下時,燕世子就是京都赫赫有名的“混世小魔王”,但對他的了解也僅限于此。
從表面上看,能嫁給這等人,確實不虧,也沒有理由再向天家追究自己家破人亡的事。
但燕家什麽態度、燕指揮使怎麽想,并不知道。想來……被迫迎娶一個落魄的世家嫡,應當不太願吧。
“嬤嬤,我要進京。”
喬蘅溫和打斷了李嬤嬤的嘮叨,將寫好的信遞過去道:“嬸娘給我的銀票昨日送到了,你取出些還給馬家,餘下的同這封信一起還回去吧。”
心道,這樣才能讓叔伯們欠下人。
李嬤嬤應了一聲,轉出了屋。
等李嬤嬤回來,喬蘅已經打扮好了。
銅鏡前的人端莊而坐,墨發用銀簪挽起,面桃腮,黛山似的細眉之下彎出一汪湖水似的杏眸。
牽了牽,做出一副春風合意的模樣。
“走吧,出門。”喬蘅輕輕起。
“姑娘是想……”
喬蘅溫笑道:“聖上金口玉言,我是板上釘釘的高門新婦。既然如此,不妨在走之前利用一下。”
-
十月初六,天朗氣清,秋風微涼。
江都縣難得熱鬧起來,嗩吶喇叭歡騰吹響,路邊樹梢掛滿紅綃,小娃娃們在喬府門口,喜笑開地拿了賞錢。
李嬤嬤在門口說吉祥話,不經意地出喬家如今已經東山再起的意思。牢記姑娘的吩咐,在走之前利用賜婚的噱頭大賺了一筆名聲。
吉時已到,屋隔絕了一切熱鬧。
喬蘅仔仔細細著銅鏡。
江南的山水養人,的眉眼五是旁人難及的出衆,梳了喜妝,更顯得如凝脂,面勝芙蓉。上穿的是順天府禮部送來的嫁,朱紅布料做彩繡鴛鴦對襟長袖。喬蘅有著整個揚州府最出衆的繡藝,隨意添了幾針便已極。
喬蘅安靜地與鏡中人對視。今後嫁作他人婦,興衰榮辱系于一個完全不相識的陌生人,再也不是未出閣的小子了。
心中說不出的彷徨悵然。
喜婆笑著催促:“喬姑娘,吉時到了。”
一個庶嬸娘昨日趕到替送行,拍了拍喬蘅的手背,安道:“蘅丫頭,莫怕。”
喬蘅垂眼,紅蓋頭遮了下來。
由喜婆牽著一路走出去。
外頭嗩吶聲響,鑼鼓送賓,長長隊列在江橋青石板上排開。
“喜轎起——”
隨著幾下晃,喬蘅到隊伍開始行路。
一滴滴清的眼淚終于落下來,在金紅擺上浸一朵花。
爹娘將視若珍寶,盼著尋得如意郎君,餘生滿。只是沒想到,娘親早早病逝,爹爹自縊而亡,弟生死不明,到頭來,結局是這般潦草匆匆。
喜轎緩緩離開了溫的江水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