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章 第11章
一夜的折騰,喬蘅睡下時候的比往常要晚,次日便晚起了些。
等起來時,小木榻上已經沒有燕嘉允的人影了。
問過戚叔,燕嘉允已經去了衙門,喬蘅就沒等他用膳。
蘇琬來請安後,喬蘅與東拉西扯聊了一會,很快蘇琬告辭離去。
喬蘅看依然在逛燕府,就沒管,悄悄出府去自己鋪面的位置巡視了一圈。
手頭上位置比較好的鋪面有七個,其中兩個位置是相鄰的,中間只有一牆之隔。這兩個鋪面喬蘅暫時不打算用,另外五個已經想好了用:
一作布匹店,專賣江南那邊的特布料,親自來畫花樣。
二作店,也是專賣江南子穿的裳樣式,多為素雅溫之風,親自畫圖紙,畫完之後請繡娘來做裳。
三作首飾店,打造江南家鄉新興首飾,風格婉約別一格,也是來畫款式。
四作點心鋪,打算請嬸娘在家鄉尋找點心師傅,來京替培養學徒。專賣江南那邊琳瑯滿目的特糕點。
五暫不作生意,留在手中備用。
四間鋪面若做起來,可以取一個“江南牌”的名號,代表一個新鮮的、不同于京都的牌名。
還有其他不位置稍微差些的鋪面,可以租出去,也可以作生意好的分店用,這個以後再做打算。
有了章程,事就好辦許多,喬蘅打算回去寫寫計劃,然後到李嬤嬤手裏。
李嬤嬤是從前母親親自培養出來的大嬤嬤,會的本事很多,喬蘅打算把李嬤嬤放在燕府外面,專門替管鋪面。
鋪子也都打掃好了,等錢富貴看好集市的價錢和商源,喬蘅就讓他去尋木匠打造木,把鋪面布置起來。
一連幾天,喬蘅都在外頭圍著鋪子轉,早出晚歸的,跟燕嘉允也不著面,反倒跟蘇琬聊的更多。
喬蘅發現人雖然風嫵,但卻直爽得多,悉起來倒是個閑聊的好人選。但喬蘅牢記是個眼線,不該說的一律沒說。
喬蘅百忙之中問了戚叔:“世子多日未見,不知是在忙什麽?”
戚叔道:“世子這幾日在刑部大牢。”
喬蘅多問了一句:“在那裏做甚?”
戚叔:“殺人。”
喬蘅後悔多問這一句。
而喬蘅在忙的這段時間裏,燕嘉允也在忙,森寂靜的地牢裏,他面無表地看著被捉拿獄的兇手,手起刀落,人頭骨碌碌落地。鮮四濺開來,沾在了錦之上。
他垂眼,沒什麽表地拭著繡春刀。
旁邊小役戰戰兢兢地問道:“指揮使,咱們不繼續審問了嗎?”
燕嘉允道:“不審了,此案結束了。”
小役道:“那皇上那邊怎麽待?”
“就說我殺了。”燕嘉允將刀歸鞘,大步走出刑部大牢。
擡頭看天,稀薄,風吹在人上涼的。深秋快要來了。
他收了目,回到衙門畫簽下值。
終于忙完這一陣,能歇歇了。
-
喬蘅將鋪面的大致章程寫好之後給李嬤嬤,李嬤嬤出府去尋錢富貴,商議之後覺得可行,可以先開布匹鋪和鋪。
首飾鋪子要慢些,需尋找手藝靈巧的匠人,喬蘅打算讓錢富貴幫忙在外頭尋師傅,去買些下人當作學徒。
點子鋪子要等嬸娘幫忙找到點心師傅再議。
忙碌了數日,終于歇了下來。燕嘉允不在的這幾日輕快許多,從早市買來一袋糖炒栗子才回府。
誰知回到府中,看見數日不見歸家的男人背對著門站在正房,上只穿雪白中,勁瘦的腰束,低頭在盆架邊淨手。
喬蘅急忙把目挪開,而後又覺得這行為有些遇掩彌彰,遂又慢騰騰轉過目。
正巧燕嘉允完手,擡頭瞥了過來。
兩廂對視——
對方披了一件外袍穿上,而後看向懷裏的東西,帶了幾分審視。
喬蘅低頭看了看,把糖炒栗子放在八仙桌上,展溫道:“世子,這是妾在外頭買的糖炒栗子,你要嘗嘗嗎?”
心裏微松口氣,真好,又憑借自己的聰慧化解了一回無言的尷尬。
燕嘉允盯著糖炒栗子,先前試探的那些畫面湧上腦海。
又是沏茶,又是換被褥,又是讓研磨,全都很耐心,全程溫聲細語的,格外乖順。若是換個男人,恐怕早已沉溺在的溫鄉裏。
可他是錦衛指揮使,見慣了這種手段,本不會為所。這次又是糖炒栗子,想來是看他多日未歸,找借口自己想吃,實則是特意給他買來的。
燕嘉允不吃糖炒栗子,但思及集市離燕府并不近,他還是踱步到八仙桌旁,掰開一塊勉強嘗了一口,冷冷地看著道:
“我不喜食甜,以後不要給我買這些。”
喬蘅哪裏在乎他不吃,隨口應道:“妾知曉了。”
反正也不是給他買的。
大抵是聽說了燕嘉允終于回府的事,蘇琬姍姍來請安,笑著道:“指揮使大人整日繁忙,把新妻仍在府裏,妾都看不過去。這不,妾每日都來陪姐姐說說話。”
燕嘉允聽懂了的暗中譏諷,只想扯冷笑,他忙,他是因為誰下的命令才忙的?背後那主人沒告訴嗎?
燕嘉允沒理,蘇琬也不在意,跟喬蘅問了安之後又假模假樣地關心道:
“上回夜晚,妾在隔壁院子裏遠遠瞧見主院的燭亮了半宿,不知世子和夫人在忙什麽事?若能告訴妾,妾願意為世子和夫人分憂。”
喬蘅淡笑不語,心道,燕嘉允當真敏銳,果真隔牆有耳。
燕嘉允看的眼神更冷了些,幾乎沒有任何溫度,心裏譏諷一笑。果然在監視,而且愈發明目張膽。那老皇帝真是越活越回去了,如今連臣子後宅之事都要管!
忍無可忍,無需再忍。
燕嘉允目鎖著蘇琬,冷冷道:“剛親的夫婦之間會在大半夜做什麽事,你心裏沒數?需要我說多麽清楚?”
喬蘅瞬間明白燕嘉允指的什麽事,縱然心裏敞亮,還是在他話落後不由自主地微微紅了臉皮。
“呀!”蘇琬故作地掩口,“妾竟不知世子和夫人如此恩,折騰了那麽久……真是不好意思,妾又失言了!世子勿怪,夫人勿怪。”
說罷輕輕拍了拍臉當作是掌。
早上的言語試探到此終止。
蘇琬離開後,喬蘅沒有心再應付燕嘉允,反倒燕嘉允破天荒地喊了一聲:
“喬蘅,你用早膳了嗎?”
喬蘅有點驚訝地看著他,道:“回世子,妾用過了。你呢?用早膳了嗎?”
“哦。”燕嘉允沒再喊,自顧自離開了主院。
喬蘅一頭霧水。
所以……他方才是在邀請共用早膳?
-
燕嘉允回府的第一日去書房補了一晌的覺,用午膳的時候還沒從書房出來。
喬蘅看在他早膳邀請自己的份上,決定做一回善良的好人,親自把燕嘉允那一份午膳從大廚房端來,刻意去隔壁院子周圍晃了一圈,做完樣子,回到主院書房門口。
書房門口守了個黑暗衛,是親當日把燕嘉允喊走的那個人,喬蘅已經認得他了——燕嘉允的隨暗衛,大名鼎鼎的空鏡。
見來了,空鏡并沒有攔。
喬蘅敲了敲門道:“世子,您該用午膳了。”
過了會,裏頭傳來一道睡意惺忪的聲音:“嗯。放那兒。”
而後,像是忽然聽出了來人是誰,燕嘉允走過來開了門,上穿著早上那雪白中,臉上帶著沒睡醒的困意,歪著腦袋看著。
大概是太困了,他反倒沒什麽往日的銳氣棱角,頭發有點,漆黑的瞳仁上面是濃卷的睫,連疑的聲音都帶著懶洋洋的腔調。
“怎麽是你來了,下人呢?”
喬蘅著他頭頂翹起來的一撮頭發,難得出了下神——從沒見過他這副模樣,整個人沒什麽攻擊力,像一只大狗狗。
但燕嘉允很快就清醒了,他沒矯,接了午膳,視線在上打轉一圈,像是確認了什麽想法。
而後他恢複冷冰冰的神態,問道:“你發什麽呆?”
又變兇了,喬蘅很是莫名。
大概是剛見了他毫無攻擊力的另一副模樣,喬蘅對他暫時嚴肅不起來。想了想,很真誠地問道:
“你近日……是不是有什麽煩心事,故而因此心頭?妾不才,為人解很有一套好辦法。”
燕嘉允:?
這是什麽鬼話。
他微微蹙著眉頭著。
喬蘅角含了一點笑,向來溫端莊的面容上多了幾分自己都沒察覺的生活潑,指了指他的發頂道:“你該梳發了……錦衛指揮使怎麽能用這副面容見人。”
人一笑,顧盼生輝,仿佛山川明月都活了起來,好看得不像話,燕嘉允不自覺地了頭發。
見他這般乖巧聽話,喬蘅眼裏出幾分訝然,還有點想笑。
燕嘉允作一頓,臉又變臭了:“我知道,不會用這副樣子見別人。再說了……關你什麽事!”
燕嘉允又變得很兇,似是想遮掩幾分他自己都不想承認的赧然,砰地一聲關上了門。
吃了一鼻子灰的喬蘅:“……”
這人脾氣真差。
轉就把這一茬子事拋到九霄雲外,全然不知屋裏的人在走後走到銅鏡前,仔細照了一番。
第11章 第11章
一夜的折騰,喬蘅睡下時候的比往常要晚,次日便晚起了些。
等起來時,小木榻上已經沒有燕嘉允的人影了。
問過戚叔,燕嘉允已經去了衙門,喬蘅就沒等他用膳。
蘇琬來請安後,喬蘅與東拉西扯聊了一會,很快蘇琬告辭離去。
喬蘅看依然在逛燕府,就沒管,悄悄出府去自己鋪面的位置巡視了一圈。
手頭上位置比較好的鋪面有七個,其中兩個位置是相鄰的,中間只有一牆之隔。這兩個鋪面喬蘅暫時不打算用,另外五個已經想好了用:
一作布匹店,專賣江南那邊的特布料,親自來畫花樣。
二作店,也是專賣江南子穿的裳樣式,多為素雅溫之風,親自畫圖紙,畫完之後請繡娘來做裳。
三作首飾店,打造江南家鄉新興首飾,風格婉約別一格,也是來畫款式。
四作點心鋪,打算請嬸娘在家鄉尋找點心師傅,來京替培養學徒。專賣江南那邊琳瑯滿目的特糕點。
五暫不作生意,留在手中備用。
四間鋪面若做起來,可以取一個“江南牌”的名號,代表一個新鮮的、不同于京都的牌名。
還有其他不位置稍微差些的鋪面,可以租出去,也可以作生意好的分店用,這個以後再做打算。
有了章程,事就好辦許多,喬蘅打算回去寫寫計劃,然後到李嬤嬤手裏。
李嬤嬤是從前母親親自培養出來的大嬤嬤,會的本事很多,喬蘅打算把李嬤嬤放在燕府外面,專門替管鋪面。
鋪子也都打掃好了,等錢富貴看好集市的價錢和商源,喬蘅就讓他去尋木匠打造木,把鋪面布置起來。
一連幾天,喬蘅都在外頭圍著鋪子轉,早出晚歸的,跟燕嘉允也不著面,反倒跟蘇琬聊的更多。
喬蘅發現人雖然風嫵,但卻直爽得多,悉起來倒是個閑聊的好人選。但喬蘅牢記是個眼線,不該說的一律沒說。
喬蘅百忙之中問了戚叔:“世子多日未見,不知是在忙什麽?”
戚叔道:“世子這幾日在刑部大牢。”
喬蘅多問了一句:“在那裏做甚?”
戚叔:“殺人。”
喬蘅後悔多問這一句。
而喬蘅在忙的這段時間裏,燕嘉允也在忙,森寂靜的地牢裏,他面無表地看著被捉拿獄的兇手,手起刀落,人頭骨碌碌落地。鮮四濺開來,沾在了錦之上。
他垂眼,沒什麽表地拭著繡春刀。
旁邊小役戰戰兢兢地問道:“指揮使,咱們不繼續審問了嗎?”
燕嘉允道:“不審了,此案結束了。”
小役道:“那皇上那邊怎麽待?”
“就說我殺了。”燕嘉允將刀歸鞘,大步走出刑部大牢。
擡頭看天,稀薄,風吹在人上涼的。深秋快要來了。
他收了目,回到衙門畫簽下值。
終于忙完這一陣,能歇歇了。
-
喬蘅將鋪面的大致章程寫好之後給李嬤嬤,李嬤嬤出府去尋錢富貴,商議之後覺得可行,可以先開布匹鋪和鋪。
首飾鋪子要慢些,需尋找手藝靈巧的匠人,喬蘅打算讓錢富貴幫忙在外頭尋師傅,去買些下人當作學徒。
點子鋪子要等嬸娘幫忙找到點心師傅再議。
忙碌了數日,終于歇了下來。燕嘉允不在的這幾日輕快許多,從早市買來一袋糖炒栗子才回府。
誰知回到府中,看見數日不見歸家的男人背對著門站在正房,上只穿雪白中,勁瘦的腰束,低頭在盆架邊淨手。
喬蘅急忙把目挪開,而後又覺得這行為有些遇掩彌彰,遂又慢騰騰轉過目。
正巧燕嘉允完手,擡頭瞥了過來。
兩廂對視——
對方披了一件外袍穿上,而後看向懷裏的東西,帶了幾分審視。
喬蘅低頭看了看,把糖炒栗子放在八仙桌上,展溫道:“世子,這是妾在外頭買的糖炒栗子,你要嘗嘗嗎?”
心裏微松口氣,真好,又憑借自己的聰慧化解了一回無言的尷尬。
燕嘉允盯著糖炒栗子,先前試探的那些畫面湧上腦海。
又是沏茶,又是換被褥,又是讓研磨,全都很耐心,全程溫聲細語的,格外乖順。若是換個男人,恐怕早已沉溺在的溫鄉裏。
可他是錦衛指揮使,見慣了這種手段,本不會為所。這次又是糖炒栗子,想來是看他多日未歸,找借口自己想吃,實則是特意給他買來的。
燕嘉允不吃糖炒栗子,但思及集市離燕府并不近,他還是踱步到八仙桌旁,掰開一塊勉強嘗了一口,冷冷地看著道:
“我不喜食甜,以後不要給我買這些。”
喬蘅哪裏在乎他不吃,隨口應道:“妾知曉了。”
反正也不是給他買的。
大抵是聽說了燕嘉允終于回府的事,蘇琬姍姍來請安,笑著道:“指揮使大人整日繁忙,把新妻仍在府裏,妾都看不過去。這不,妾每日都來陪姐姐說說話。”
燕嘉允聽懂了的暗中譏諷,只想扯冷笑,他忙,他是因為誰下的命令才忙的?背後那主人沒告訴嗎?
燕嘉允沒理,蘇琬也不在意,跟喬蘅問了安之後又假模假樣地關心道:
“上回夜晚,妾在隔壁院子裏遠遠瞧見主院的燭亮了半宿,不知世子和夫人在忙什麽事?若能告訴妾,妾願意為世子和夫人分憂。”
喬蘅淡笑不語,心道,燕嘉允當真敏銳,果真隔牆有耳。
燕嘉允看的眼神更冷了些,幾乎沒有任何溫度,心裏譏諷一笑。果然在監視,而且愈發明目張膽。那老皇帝真是越活越回去了,如今連臣子後宅之事都要管!
忍無可忍,無需再忍。
燕嘉允目鎖著蘇琬,冷冷道:“剛親的夫婦之間會在大半夜做什麽事,你心裏沒數?需要我說多麽清楚?”
喬蘅瞬間明白燕嘉允指的什麽事,縱然心裏敞亮,還是在他話落後不由自主地微微紅了臉皮。
“呀!”蘇琬故作地掩口,“妾竟不知世子和夫人如此恩,折騰了那麽久……真是不好意思,妾又失言了!世子勿怪,夫人勿怪。”
說罷輕輕拍了拍臉當作是掌。
早上的言語試探到此終止。
蘇琬離開後,喬蘅沒有心再應付燕嘉允,反倒燕嘉允破天荒地喊了一聲:
“喬蘅,你用早膳了嗎?”
喬蘅有點驚訝地看著他,道:“回世子,妾用過了。你呢?用早膳了嗎?”
“哦。”燕嘉允沒再喊,自顧自離開了主院。
喬蘅一頭霧水。
所以……他方才是在邀請共用早膳?
-
燕嘉允回府的第一日去書房補了一晌的覺,用午膳的時候還沒從書房出來。
喬蘅看在他早膳邀請自己的份上,決定做一回善良的好人,親自把燕嘉允那一份午膳從大廚房端來,刻意去隔壁院子周圍晃了一圈,做完樣子,回到主院書房門口。
書房門口守了個黑暗衛,是親當日把燕嘉允喊走的那個人,喬蘅已經認得他了——燕嘉允的隨暗衛,大名鼎鼎的空鏡。
見來了,空鏡并沒有攔。
喬蘅敲了敲門道:“世子,您該用午膳了。”
過了會,裏頭傳來一道睡意惺忪的聲音:“嗯。放那兒。”
而後,像是忽然聽出了來人是誰,燕嘉允走過來開了門,上穿著早上那雪白中,臉上帶著沒睡醒的困意,歪著腦袋看著。
大概是太困了,他反倒沒什麽往日的銳氣棱角,頭發有點,漆黑的瞳仁上面是濃卷的睫,連疑的聲音都帶著懶洋洋的腔調。
“怎麽是你來了,下人呢?”
喬蘅著他頭頂翹起來的一撮頭發,難得出了下神——從沒見過他這副模樣,整個人沒什麽攻擊力,像一只大狗狗。
但燕嘉允很快就清醒了,他沒矯,接了午膳,視線在上打轉一圈,像是確認了什麽想法。
而後他恢複冷冰冰的神態,問道:“你發什麽呆?”
又變兇了,喬蘅很是莫名。
大概是剛見了他毫無攻擊力的另一副模樣,喬蘅對他暫時嚴肅不起來。想了想,很真誠地問道:
“你近日……是不是有什麽煩心事,故而因此心頭?妾不才,為人解很有一套好辦法。”
燕嘉允:?
這是什麽鬼話。
他微微蹙著眉頭著。
喬蘅角含了一點笑,向來溫端莊的面容上多了幾分自己都沒察覺的生活潑,指了指他的發頂道:“你該梳發了……錦衛指揮使怎麽能用這副面容見人。”
人一笑,顧盼生輝,仿佛山川明月都活了起來,好看得不像話,燕嘉允不自覺地了頭發。
見他這般乖巧聽話,喬蘅眼裏出幾分訝然,還有點想笑。
燕嘉允作一頓,臉又變臭了:“我知道,不會用這副樣子見別人。再說了……關你什麽事!”
燕嘉允又變得很兇,似是想遮掩幾分他自己都不想承認的赧然,砰地一聲關上了門。
吃了一鼻子灰的喬蘅:“……”
這人脾氣真差。
轉就把這一茬子事拋到九霄雲外,全然不知屋裏的人在走後走到銅鏡前,仔細照了一番。